他们是吃“皇粮”的“农民”

28.07.2015  12:19

  鹤岗日报讯 在记者采写这一特殊群体时,脑海里突然蹦出吃“皇粮”和“农民”这两个词来。吃“皇粮”指的是在党政机关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工资有保障的人;农民却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两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在鹤岗市西部郊区,就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农民”,他们就是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技术人员。

  市农业科研所隶属于市农委,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全市唯一的农业科研机构。在十几名干部职工中,90%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吃“皇粮”的“农民”是记者在日前在这家单位采访

  时对他们最恰如其分的称谓。7月23日是进入盛夏后少有的一个大热天,炎炎烈日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酷暑难耐”。这天10时许,当记者坐着空调车驶停市农业科研所大院开门下车时,一股热浪向车门涌来。循着院区硬化的道路向左侧走去,三个网室大棚首先闯进视野。再往前走,就是马铃薯原种实验区。

  “看见没?这几个网室培育的是脱毒马铃薯的原原种薯,试验区里种植的是马铃薯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这些马铃薯原种都是我们技术人员亲手种植的。”陪同采访的市农业科研所所长姜洪伟向记者介绍说。

  “现在连农村都实现机械化了,咱科研机构咋还倒退到人工种植的年代了?”记者不禁产生了疑问。

  “为保证试验的精确度,减少数据上的误差,国家农业部要求马铃薯试验田生产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人工操作。每棵马铃薯的株距、行距和栽培深度都有要求,唯有人工才能做到。”姜洪伟补充说道。

  “啊?这么一大片地,都是咱科研所自己种的?”“当然了,我们可不光这点儿地,为了保证‘国家马铃薯区域试验’和‘黑龙江省马铃薯区

  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两个课题在鹤岗正常进行,我们所还在市郊外包了4公顷课题试验田呢。而且从育苗、春种、夏管到收获都是咱科研所人自己干的。”

  “就咱这十几号人,且半数是女同志,这么大的劳动强度咱能干过来吗?”“能,虽然很辛苦,但几年来,咱不但从未耽误过课题的研究,而且农业部和省里对咱们的工作还很满意呢!

  在和姜洪伟攀谈间,我们走近了网室。透过朦胧的筛网看见网室里有几个人在猫腰干着什么。“现在进入夏管的关键时期了,我们的技术人员这是在网室里薅杂草呢。”姜洪伟好像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向记者介绍着他们的劳作情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网室里种植的是脱毒马铃薯的原原种薯。原原种薯必须在60目(0.3mm)筛网的笼罩下进行,目的就是起到隔绝作用,堵住蚜虫在飞行中传播病毒的渠道。

  网室通风条件差,在烈日笼罩下的网室内除草,热度可想而知。记者撩开网室的门帘向里望去,一位五旬左右的妇女在猫腰除草;还有一位年轻小伙蹲在地上,一边观察作物,一边不停在本上写着什么。

  原来,这个小伙子叫张洋,是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是去年姜洪伟从外地一家马铃薯科研单位“”到鹤岗市,专门负责马铃薯繁育体

  系研究。在实验室里,张洋就是一名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他就是一名“农民”,在试验田里种地、薅草,样样

  在行。

  那位五旬妇女叫宋美玉,是市农科所的高级农艺师。她1987年从佳木斯农校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市农业科研所。目前负责国家和省里落在鹤岗市的两个马铃薯课题研究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马铃薯栽培专家。她负责的这两个马铃薯研究课题,从种到收她都全程动手操作。工作中,宋美玉心无旁骛,扎根于鹤岗市马铃薯产业的研究,外地多家马铃薯研究机构都想高薪聘请,她都不为所动。她说,在鹤岗工作她顺心。就在她转身薅草时,记者看见她的臂膀都被烈日晒暴皮了。

  虽然张洋在鹤岗市的工资和在外地单位一样多,可到鹤岗来也算是异地工作,每天都住在科研所的值班室里,且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外地的父母照看,生活十分不便。可张洋说,他早就听说“姜所”在马铃薯研究领域的建树和人品,跟着他干再苦也甜。

  在位于科研所大院北侧的马铃薯一级原种试验田里,一位戴着草帽的老者背着药箱正在喷药。原来这位老者叫郑齐,是科研所的农艺师,同时监管办公室等后勤工作。郑齐从1976年就在市农业科研所工作,今年7月初就到了法定退休年龄。虽然已过退休年龄半月有余,可他仍然舍不得离开这里。每天早上还是坚持正点来到单位,帮所里干这干那。他说,现在所里正缺人手,他要干到今年秋后,等收完了马铃薯再回家,等明年开春还来义务帮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市农业科研所,还有一位叫李贵方的农艺师,虽然已接近退休年龄,可工作干劲丝毫不减。记得3年前的一个夏天,按照农业部的课题要求,必须在规定的天数内除完试验田里的全部杂草。当时李贵方和同事们一直劳作在地里,连续4天没回家。当他忙完农活回到家里时,患抑郁症的爱人已经死在家中。难道他不知道连续劳作已经超出正常人的体能极限了吗?他不知道患病在家的妻子需要他的照顾吗?可在“小家”和“大家”面前,他的义举折服了所有人。

  市农业科研所的十几名职工,每个人爱岗敬业的故事都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正是有了这群吃“皇粮”“农民”的辛勤付出才托起了鹤岗市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那么,这群可爱、可亲、可敬的人,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动力来自哪里?答案是这里的领导也是“农民”。是所长和副所长们的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所长姜洪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为了鹤岗市马铃薯事业的发展,他顾不上照顾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在老母亲先后两次到外地住院期间,他从未陪伴,每次他都是把老母亲托付给妹妹们轮流陪同前往。副所长孙作举,1992年从东北农大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市农业科研所。20多年来,他和其他职工一样,从未休过一个“五一”和“十一”,即使平时的

  “大礼拜”也是很少休息。是人少

  活多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一切休息日。

  近年来,市农业科研所潜心研究马铃薯退化的脱毒技术,采用生物技术进行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多年来,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建立并完善了黑龙江省东北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立健全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使鹤岗市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其中,自主研发的“喷雾式无土生产脱毒小薯”技术,平均单株产小薯100粒至120粒,此项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鹤岗市马铃薯项目也先后多次荣获省、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次荣获省农业“丰收计划奖”。市农科所因此也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黑龙江省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研究推广中

  心”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技术依托单位。同时,被中国作物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吸纳为“团体会员”单位。

  成绩有了,但绝不能满足。今年,市农业科研所又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全面发展”新的工作目标。从建设内容看,虽然目标定的很高,但我们坚信,在这个任人讲奉献的群体里,何愁产业不兴,事业不旺?

 三年工作目标能否实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