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制“动”,释放城市承载力
A 泊位缺口过半
机动车路边“安家”
商圈周边停车场,车主按标线停车有效避免拥堵。
当下冰城的交通,承受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带来的“重压”,而“乱停车”又使拥堵的交通状况“雪上加霜”。
据统计,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12万辆,加上5万余台长期驻哈车辆,总量已超117万辆,且仍以每个工作日800辆的速度增长。市区交通总体压力较去年增加近12%。按照车辆与泊位11.2的建设标准,哈尔滨市应建停车泊位134万个,而实际仅有51万个,缺口达83万个,缺口比例近60%。
80多万辆机动车随意占道停放,马路成了“停车场”,本应正常通行的道路被挤占,宽路变窄路、窄路变没路,哈尔滨的道路通行功能被严重削弱。
给80多万辆机动车找个“家”,已成为当下破解冰城交通拥堵的重中之重。
违章停车重灾区 道路通行率下降75%
9月23日中午,道里区上游街哈尔滨第七十六中学门前。记者看到,随着放学铃声响起,数十台送子车蜂拥而至。由于两侧临时停车泊位已经饱和,部分后来车辆临时双排停放。其间,一辆车干脆违停在马路中间,女驾驶人下车急匆匆跑进校园。
9月26日、27日,记者连续两天19时左右来到临近大发市场的通顺街,看到道路两旁停满车辆。21时左右,通顺街两侧烧烤店、小饭店灯火通明,很多车双排停放,双向四车道仅留有一条车道通行。执勤交警说,他们每天都在此路段巡视,及时查处违停车辆,即便如此,仍不断有车辆违停。由于违停,整个路段通行率下降75%。
马路成了“停车场”,不仅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引起交通堵塞,而且易引发交通事故。
近几年,市政府制定了静态停车发展规划,也加大了相关投入。但是,2012年至今,新建6处路外公共停车场1600个泊位的速度,明显赶不每个工作日800辆的机动车增长速度。
在“疯长”的机动车数量面前,有限的停车位“捉襟见肘”,停车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地下与地面失衡 一位难求与虚位以待
由于路边停车方便、经济,很多车主心存侥幸、乱停乱放。东大直街、友谊路、尚志大街等城市主干道经常被违停车辆占用;学校周边地段上下学时间,大量的违停车辆挤占了车行道、人行道,甚至出现占用两三排车道现象;夜晚时段,恒祥城、中北春城、四季尚东等大型居民区周边道路,占用车行道及小区防火通道停车等问题多发。这些违停现象,使大路变小路、小路变无路,最终堵塞了市民的出行路。
一边是地面停车位一位难求,人行道、自行车道等被机动车挤占,另一边的地下收费停车场,却利用率不足。
尽管在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中均涉及停车场,但由于有关停车场的基础数据缺乏,冰城还没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停车地图,也就谈不上科学合理的停车场规划,致使有些停车场库使用率极低。路边停车带的设置较少考虑周边地区地下停车场的供给状况,造成大量闲置。
位于果戈里大街的青年广场地下停车场启用后,周边区域停车泊位并没有作适当调整,大部分车辆还停在道路两侧,路面交通拥堵现象并没有大的改观,而地下停车场445个泊位日均使用率不高,即使高峰时段,使用率也仅为70%。
停车场合理利用 错时停车提升利用率
“停车难”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在这一背景下,提升以停车为代表的静态交通现状,让城市释放出更大的承载力,已成为当下解决哈尔滨交通压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仕砚分析认为,合理约束停车行为,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针对停车问题,可从规划上通过两方面解决。首先是“发展增量”,在用地、政策和管理上,为公共停车场建设步入市场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创造条件;其次是“提高配量”,针对部分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合理利用附近白天基本空闲的小区内停车场,及周边机关事业单位夜间空闲的停车场,形成错时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
目前,市建委与市交管局正在对全市停车设施进行全口径调查摸底,为制定全市公共停车设施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包括停车设施在内的全市综合交通规划。期望更加科学的规划与布局,能够为未来停车场分布、车位的有效供给提供一份指南,给冰城的车辆找到一个舒心的“家”。
B 公交“先行”
破解“当斯定律”
目前哈市有6923辆公交车,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日前,《郑州6.5亿立交桥刚开通便成新堵点》的新闻被很多人关注。修建立交桥本来是为了缓解拥堵,但在河南郑州,刚刚通车两个多月的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桥却变成了新“堵点”,1公里的路程,常常要花上半个小时才能通过。
人们疑惑不解:为什么道路越修越多,交通却越来越堵?
路桥越修越多 车辆越开越慢
117万,是当前哈尔滨市区汽车的总量。业内专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标准,即当一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时,这座城市就迈入了“汽车社会”,哈尔滨也不得不面对汽车数量激增带来的诸多“城市病”。交通拥堵,是“城市病”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路通到哪里,交通就堵到哪里。”东北林业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裴玉龙说,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大量兴建道路,以此来解决交通拥堵难题。可实际上却发现不管修多少路,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是著名的“当斯定律”。这条定律的含义是: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制和控制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流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道路供给。
哈尔滨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当斯定律”魔咒中。
公共交通分担 给私家车“降温”
如何破解“当斯定律”的魔咒?交通专家开出“药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专家预测,当哈尔滨市地下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地面公交快线、区域内短线设置科学完整,出租车数量和服务能力提升之后,公共交通能满足四成以上市民的出行需求,“疯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便会有所“停滞”。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哈尔滨市共有编码公交线路255条,公交车6923辆,日运载乘客360余万人次,对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为缓解交通拥堵,哈尔滨持续加大公交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今年,新增公交车辆与开辟、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列入“2016哈尔滨惠民行动”。截至目前,行动计划中的“新增600标台新能源公交车”已经全部到位,“开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12条”也全部完成。
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仕砚说,发展公交首先要通过规划新建快速路、打通断头路,构建级配合理的路网体系。结合城市“组团”发展的要求,通过串联既有高架路、城市过境通道,形成联通南北、贯穿东西的快速路系统,坚持“小街坊、多通联”,提倡“小尺度、高密度”路网布局。配合地铁完善哈尔滨市轨道网规划,建设形成“六纵六横三联十一射”快速公交走廊体系,与地铁、公交共同构成差异化服务的公交系统。
·延伸阅读·
智能“治堵”
道路通行能力增三成
智能交通管理被认为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最经济、最有效方法。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裴玉龙的调研成果表明,哈尔滨的交通在智能化管理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有效提升,能够增加30%道路通行能力。
裴玉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交通信号为例,目前哈尔滨很多交通信号采用的变换时间是有关部门通过监测路口南北、东西方向道路的车流量计算设定的,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却不够智能。开车行驶时常遇到南北方向没有车辆却是绿灯,东西方向排着长队等通行的现象。如果路口信号能更换成智能信号灯,就可根据车流量自行调整,通行能力会大为提高。
“智能”也体现在道路设计规划的科学性上。专家说,除交通事故之外,一般道路拥堵都出现在出入口处。提高路口渠化程度,可以大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