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的新跨越
绥化市北林区红旗乡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吸引了318户农民加入合作社,入社土地面积达18703亩,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进行重新区划,每亩可节约成本120元,增产150公斤。图为拖拉机在中耕作业促作物生长。
记者 邵国良/摄
记者 施虹 张桂英 史志强
印象中,传统和落后往往是关联度很高的两个词,经常一起出现,但传统农业大市绥化,却凭借锐意改革进取的利剑打破了这一魔咒,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新跨越。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市本级和所辖10个县(市区)都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543元;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5万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以全新的方式耕种着脚下的黑土,更以灵活的身姿驰骋在多变的市场。
走进绥化大地,春播已近尾声,许多旱田都已出苗,一池池的稻田排列着整齐的秧苗,新生的嫩绿带给人无限希望。在位于绥兰路39公里处的北林区红旗乡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园内,满地的玉米苗已经两叶一心,红旗乡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广宪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大机械,虽然今春倒春寒严重,但在区气象服务的指导下,我们正好赶在4月中旬气温高时,用大机械两天就把1万多亩玉米都播完了,等雨期来时种子已经发芽,一点都没受影响。”
驱车行进在绥化大地,一片片农田整齐划一,一条条田垄笔直向前,不仅看不到农民弯腰耕种的场景,连以往纵横交错的小田块都消失殆尽……市农委副主任门贵昌告诉记者,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757万亩,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9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28%。
经过几年努力,植根传统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种植业为例,全市基本实现了依托资源禀赋和市场特点的主栽作物区域优化,并以科技园区建设引领种植业标准化大幅提升。沿全市十条主要公路、2000公里沿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576个科技示范园区,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104个。这些园区,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新装备的载体,引领绥化农业迅速现代化,催生一大批会种会卖的职业农民。在2014年的实际测产中,园区的玉米、水稻亩产分别高于其他地块平均产量250多斤和150多斤,带动全市粮食增产4亿多斤。过去的弱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也在产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下焕发生机:全市重点建设了肇东国家级和望奎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吸引入驻企业170户和22户;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全市粮豆薯实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28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6%以上。全市列入省政府重点支持投资超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20个,位居全省第二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1亿元、创利税32.3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950元,同比增长47.5%。产粮大市肇东,18户深加工大龙头企业,加工玉米占全市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全省首位。
位于我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的绥化,耕地平整肥沃,天蓝土净,水系发达,温度适宜,作为寒地黑土的核心地带,这里不仅在农业生产上优势突出,更是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伴随全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被列入首批试点的绥化市紧紧依托传统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九项改革任务中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全市初步构建了技术服务、流通服务、质量监管、人才培养、农机服务等七大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了土地流转、金融保险、信息、气象四个服务平台。在支持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在物资购买、信息提供、防虫灭病、农机服务等方面积极推行社会化服务,全市培育各类专业协会2450个,培养农村经纪人3.5万多人,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的农机大户、专业服务公司发展到2万多家;266个千万元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7处水稻智能催芽车间,以及18万栋水稻育苗大棚,为农业大市的粮食产能夯实了基础。
在新制订的《绥化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实施方案》引领下,市县两级金融部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各类银行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2014年,全市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金融产品26种,共投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2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2.1亿元,增长幅度为27.7%。为重点解决制约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市本级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两大平原”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金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省、市和县级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发展类、农村社会事业类、扶贫开发类等3大类77项专项资金,确保用于农业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各地财政也都稳步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特别优先把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放到农业建设的重点领域,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农业的新跨越,对于红旗乡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广宪受益匪浅。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为了提高粮食储备能力,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市及北林区有关部门帮助引进中粮集团,与他们合作投资兴建了10万吨仓储库项目,新上了日烘干能力800吨和500吨两台烘干塔。“这下我们合作社就像坐上增收快车一样!秋粮下来,先烘干再销售,既好卖又价高,对价格不满意,我们就把粮储起来,以后再说。去年一个收粮季,我们就收了11万吨玉米,每公斤能多卖6分到一角钱,保守算至少增收660万元,还有150多人实现了季节性就业。”周广宪对记者说。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