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加减法”释放黑土“新动能”

05.06.2016  12:17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但进口量也在增长。为啥我们粮食库存满满,却要进口国外的粮食?根本原因是生产了太多低品质玉米,没有市场。为此,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个春耕时节,一场以减玉米、增水稻、增大豆、增果菜和经济作物为主题的农业结构调整战役,在冰城广袤的黑土地上打响。

  合作社带动

  土地规模经营释放调结构内生动力

  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数十台现代大型农机耕耘其间,马达的轰鸣声伴着春风的低吟荡漾开来……呼兰区金山现代农机合作社规模经营的大田上,人、机、土地共同编织着一幅春耕图。

  “去年我们的19483亩入社经营土地种的清一色全是玉米,如今种玉米越来越不赚钱。我们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了种植结构。”金山合作社副理事长金跃伟说,截至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2100亩、黄豆2400亩、高粱及杂粮2940亩、青贮300亩,近四成土地从种玉米转向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其他作物。

  刚过完年,在巴彦县西集镇驿马山果蔬专业合作社草莓温室大棚里,十几名社员蹲在一垄垄的草莓秧旁忙着打理,一簇簇绿叶下已露出了鲜红果实。社员张显辉兴奋地说:“我们这里种的草莓冬天时最高能卖到100多元一斤,而且还供不应求。

  作为技术骨干,张显辉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合作社的草莓经济学:“我们采用独特的施肥方法,将牛奶、豆饼与肥料混合在一起,这样草莓口感特别清新,也特别香甜。同时,用蜜蜂授粉,用粘虫板清除飞虫,这些生产技术使草莓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增加了经济效益。”为了保证草莓的品质,合作社坚持不施化肥,这样做虽然产量会下降,但所创造的财富更为可观。很多乡亲看到合作社种草莓这么赚钱,纷纷放弃种玉米,开始种植蔬菜水果。如今的西集镇已成为巴彦县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形成了多家以生产蔬菜、瓜果和花卉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典型特征的农业合作社,在哈尔滨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前,想要调整种植结构,往往需要村干部一家一户地动员,讲市场、算价格,引导大家跟上市场的脚步……即使跑细了腿也不一定每家每户都能听得进去。如今,哈尔滨农业合作社呈现区域化集群式的发展态势,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的程度今非昔比。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对市场研判能力大幅提高,根据自身区位特点选择最适合的作物种植,过去难办的事如今轻而易举就完成了。

  加工业牵动

  订单农业让农民种地“零风险

  现在大家都知道种玉米赚钱难了,但种啥能保证稳赚不赔呢?这是很多农民共同的困惑。这个问题,记者在呼兰区双于村找到了答案。

  “我们的万寿菊育苗已经完成,现在正是移栽时节,这些花将用于提炼天然色素和精油。”连日来,双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文信昼夜忙碌在春耕大地里。今年双于村268户农民通过合作社与一家企业签订了万亩万寿菊种植合同。合同约定,公司先按每亩土地700元支付给农户,其中500—550元为农民的土地收入,剩下的150—200元作为预付给农民的人工费用。

  种子化肥全部由公司提供,农民不需要出一分钱,只需按照公司的要求和指导对自家地里的万寿菊进行管理即可。

  目前,1万亩土地共计70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这意味着农民们在开始种地之前,每亩地就先到手了700元钱,收回了土地和前期人工成本,种肥也不用自己掏钱,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就只赚不赔。退一步说,即使遇到大灾害,农户损失的也只是时间而已。

  王文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万寿菊每亩产花至少5000斤,回收价格0.5元/斤,每亩产值就是2500元,刨去每亩用车、用工成本500元以及土地保底钱550元(按高价算),农民每亩可获利润1450元。这种订单农业把本应该由农民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了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公司和合作社,让农民“零风险”种地。

  双于村的故事只是企业订单推动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像这种在没种地之前就先找到市场的案例在冰城今年调整农业结构的战役中并不鲜见。双城围绕当地龙头企业加工需求,做了一篇种植结构调整的大文章,光是三得利、老村长等酒企就落实了5万亩绿色高粱、30万亩专用玉米原料基地,冰轮集团、翠翠花生等食品加工企业落实了20万亩食用玉米、10万亩甜玉米和15万亩花生。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五常。如今许多大企业都在五常落地生根,除益海嘉里外,东方集团、中粮集团、葵花米业、华润五丰、吉富粮油等均已在五常设立工厂,这些龙头企业对五常优质稻米等农产品的需求成为当地调整农业结构,进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端口。五常的计划是调减玉米27万亩,其南部水稻区扩面积并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水稻种植面积将增加到215万亩。

  政府调控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的合力

  清晨五六点钟,拖拉机的轰鸣划破了依兰大市场北药种植基地的宁静,数十人正在田间忙着播种赤芍、桔梗、白术等药材,同样的田去年种植的都是玉米。种植基地工作人员说:“种植中药材预计年均亩产值将达2.6万余元,收益将是种植玉米的3至5倍。

  今年计划减种30万亩玉米的依兰,把北药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全力打造“北方药都”中药全产业链。根据依兰县政府制定的《加快发展北药产业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末期,全县北药种植面积将达25万亩。

  为了引导种植户从种玉米转向种中药,县里将北药种植全部纳入中药材种植保险,保险费用由县财政承担,有了保险的兜底,种植户心里有了底。此外,依兰县还建立了北药开发产业担保基金,由县财政、北药行业协会和中国供销依兰大市场各出资1000万元,建立规模为3000万元的担保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担保支持。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打下来,依兰种植结构调整成效初显:截至目前,依兰县种植药材近5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种植面积3万亩的任务。

  前不久,市农委发布《2016年哈尔滨蔬菜产业发展扶持意见》,提出对符合扶持条件的蔬菜产业项目给予补贴。新建1亩大棚补贴5000元,新建1亩温室补贴2万元……政策红利加速了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今年哈尔滨市将新增蔬菜种植面积50万亩,总面积达225万亩,预计产量600万吨。截至目前,松花江沿线各县(市)已落实设施蔬菜基地23个、露地蔬菜基地13个、窖储基地14个。

  政府通过出台鼓励刺激政策,对冲农民改种新作物的风险,让更多农民大胆放弃原有的玉米种植,改种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作物。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正一起推动着冰城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不断深入。

  科技驱动

  把科学送到田间 农民想种啥就学啥

  2月18日,通河县召开平欧榛子产业推进会,县里专门从千里之外请来了种植榛树的技术大咖——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副所长解明。一踏上通河的土地,解明就成了最受追捧的人,从17日晚到宾馆至18日早上开会前,一直被种植户们围着“上小课”。在会议间歇,当地种植大户许峰还拽住解老师,请他帮着瞧瞧自己种的大果榛子咋样。众多来取经的种植户让解明忙得脚打后脑勺。

  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的通河县,60%面积为山地,十分适合榛树种植。通河县富林乡康源榛子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郑民说,去年合作社的50亩榛树林产果近4吨,每亩收入8000多元,加上卖种苗,每亩收入达1.6万元,种一亩榛树林没费啥力气,收入就超过10亩水稻。如今乡亲们都把平欧榛树看成摇钱树,与之配套的科技服务也如及时雨一般来到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农户轻松地完成了向榛树种植的转型。

  在木兰县吉兴乡,政府搭台把科技农机及商技送到农民家里。4月份的前两天,省农机局一位副局长到吉兴乡红丰村农机合作社举办农机合作运营管理培训班。在授课现场,农民“点菜”专家“上菜”,农民需要学什么专家就讲什么,充分的现场互动让场面异常热烈。

  为了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吉兴乡主动与哈尔滨市总工会对接,开通与省农科院、黑龙江杰夫集团等科研单位的快捷通道,实现精准培训。3月30日上午,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鲁院长为吉兴乡的种植户们讲授了葡萄种植方法,课后还来到红旗村胡家屯农夫蔬菜文化产业园实地指导果农生产。当天下午,几位专家学者又应永胜村党支部书记徐中福的邀请,到永胜村会议室为农民讲授果蔬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

  让种了十几年玉米的人改种别的作物,种植技术是一大难题,这也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哈尔滨这都不是事儿,一场把科学农技送到田间地头的热潮在冰城的黑土地上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