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粮“返乡”背后的经济账

18.12.2014  20:50

  哈尔滨日报记者 万佳

  11月7日到11日4天时间里,绥芬河公路口岸共有65批次总重1591.5吨中国海外垦荒军团在俄罗斯种植的大豆返销中国。这一数量超过去年当地公路口岸全年返销大豆进口总量。绥芬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预计,今年年末至明年年初经由绥芬河公路口岸入境返销大豆总量将达两万吨,创近年新高。

  受俄罗斯粮食和油料作物丰收及卢布贬值影响,今年黑龙江农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外农业园区种植的粮食大批回运中国。业内人士预测,除少部分流入当地市场和预留下一年种子,将有超过九成种在俄罗斯的境外粮食返乡回国。

   卢布暴跌 击中中方在俄种粮价格

  12月1日,俄罗斯卢布汇率暴跌至53.9卢布兑换1美元,创下自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单日最大跌幅。今年以来,卢布兑美元汇率已累计下跌约60%。

  卢布贬值引发的对外贸易冲击波最先击中的是中国农民在俄境内种植的粮食价格。今年,虎林东方星农场在虎林边境对面的列索扎沃茨克市周边包下2万公顷土地,年产2万吨大豆、8万吨玉米。负责在俄罗斯开荒种地的朱经理说:“今年卢布太低了,以1吨黄豆为例,今年价格比去年要低四五百块钱,要想不赔钱,就得都拉回国内。今年我们农场大约有95%的粮食回运。

  数据显示,俄中合作建立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已有70多个,开发土地面积近40万公顷。黑龙江、吉林等省已累计在俄投资2亿美元用来承租土地,开展种植合作。

   俄粮返乡 “三道坎”使企业成本增加

  “除了报关、检验检疫等一系列程序外,海外粮食返乡至少还要经历‘三道坎’:包装、物流和中转地。”牡丹江农垦管理局新友谊农场党委书记董长顺说,国内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求进境粮食不得散装,必须打好包装方能运进国内,这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包装成本。

  沿兴凯湖一带,与虎林、密山、绥芬河隔江相望的列索扎沃茨克市、卢切戈尔斯克市、切尔尼戈夫卡市、米哈伊洛夫卡市等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是中国农民成片开垦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距离边境最近的50多公里,最远的二三百公里。“这么长的距离,运输成本自然就上来了。到了口岸,还有关税、检验检疫等费用。俄方缺乏必要的中转仓库也给中方企业带来不小的麻烦。”董长顺说。

   利润诱惑 海外垦荒签49年包地合同

  俄罗斯广袤土地上大农机尽情施展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促使大多数海外垦荒军团签下49年的包地合同。

  董长顺说:“一标准台(套)农机可耕种400公顷(6000亩)土地,而国内大部分农机都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整片土地而‘大材小用’。只有在俄罗斯,大农机才发挥出它最大的生产力。

  从2011年开始,虎林一农场职工孟胜利就开始在俄罗斯列索扎沃茨克市周边种地。老孟说:“我们农场200多人,只有几十万亩地,大农机一上,大部分职工都闲下来。因为一台(套)大农机只需四五个工人就能完成耕种。”而在俄罗斯,老孟负责的耕地面积超过农场几倍,干活的工人才二十来人,每年4月初到10月末辛苦干半年,就能换回至少五六万元的收入。

   有账可算 俄粮市场仍前景无限

  如今,虽然路途遥远、费用繁多,大部分开荒军团还是选择把粮食从俄罗斯返销回国内。一农场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大豆为例,俄罗斯当地售价每斤1.1元至1.2元,刨除每斤0.6元的运费及0.2元的报关费,还能比国内大豆每斤2.1元的售价多出0.3元的利润,“粮食回运,还是有赚头的。

  在密山、绥芬河等口岸,专门存放俄罗斯返销粮食的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黑龙江大豆协会副会长王小语说:“今年我省大豆产量预计达580万吨,从俄进口大豆总量约几十万吨,不会对我省大豆市场造成冲击。我们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和机械资源优势,与俄罗斯形成天然的互补关系。未来的合作,必定是双赢的结果。”(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