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110”守护边城平安

01.11.2018  15:23

  新华社哈尔滨10月31日电(记者江宥林、董宝森)“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这句简短的话,从警多年的赵凯已记不清用俄语重复过多少遍。

  赵凯是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公安局口岸涉外治安派出所的一位民警。这家派出所成立于1994年,主要职责是管理和服务外国公民,打击各种涉外违法犯罪活动。

  绥芬河市地处中俄边境,临近符拉迪沃斯托克、乌苏里斯克、纳霍德卡等俄罗斯远东城市。随着绥芬河市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来此旅游、购物、经商的俄罗斯人数量逐渐增加。2001年,口岸派出所开通了俄语“110”专线,方便俄罗斯游客在遇到问题时报警求助。

  自从有了俄语“110”专线,派出所民警就更忙了。在赵凯的办公桌上,一本翻烂的俄语字典十分醒目。“每天会把词典带在身边,遇到生词就立即翻看。”赵凯告诉记者,6年前刚来所里工作时,他最苦恼的是听不懂报案人的表述,经过多年磨炼,他成了一名“俄语通”。

  据口岸派出所所长姜大鹏介绍,派出所现有民警16人,其中通晓俄语的民警5人,其他人也能用俄语简单对话。“我们没有固定辖区,外国人所到之处都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范围。尽管警力有限,我们基本实现了24小时守护城市平安。”姜大鹏说。

  今年38岁的毛永胜2007年来到口岸派出所工作,俄语口语出色的他也是所里的“主力”。得益于常年在一线奋战,毛永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接警后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时间弄清事实,区分案件性质。此外,还要安抚报案人情绪,以便他们更好地配合警方工作。”毛永胜说,在处理数量众多、情况复杂的涉外案件时,技巧和耐心都是必需的。

  据统计,2017年口岸派出所接处警472起,其中调解处理纠纷、求助406起。姜大鹏告诉记者,如今口岸派出所经办的涉俄案件主要类型也在发生变化。

  “起初俄语‘110’专线以处理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为主,近年来俄罗斯人因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等问题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情况占到相当大比重。”姜大鹏介绍。

  今年8月的一个上午,俄语“110”专线接到报警,来自纳霍德卡的玛利亚在火车站和儿子吉玛走散了,这对母子刚乘火车从哈尔滨来到绥芬河,因下火车时人太多,转身的工夫,儿子就不见了。

  赵凯正是当时的办案民警之一。“当时玛利亚十分焦急,母子二人的手机用的都是俄罗斯电话卡,在绥芬河无法联系,如果天黑还找不到孩子,事情会更加麻烦。”赵凯回忆道。

  于是,口岸派出所立即行动起来,将玛利亚提供的儿子照片复印了数份,分发给在街道巡逻的民警,在全城展开搜寻。两个多小时后,在离火车站不远的一家批发市场门口,民警找到了不知所措的吉玛。“和儿子重逢的玛利亚别提多激动了,对参与搜寻的民警也表示了深深感激。”赵凯说,他最欣慰的就是看到报案人在问题解决后脸上露出喜悦。

  类似的情况,俄语“110”专线民警早已习惯。无论案件大小,他们始终做到有警必出。

  民警们都称自己为“边城片警”,守护边境小城绥芬河的安全。“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必须全力维护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侵害。” 民警赵凯说。

天气越冷 贸易越热——中俄边境小城绥芬河见闻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6日电 题:天气越冷 贸易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天气越冷 贸易越热——中俄边境小城绥芬河见闻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6日电 题:天气越冷 贸易新华网黑龙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