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俄语教学现状调查:对接需求 术业和俄语混血

03.07.2014  10:13

  本报《我省俄语教学现状调查》系列报道见报后,引来许多爱好和关心俄语的读者关注。恰逢中俄博览会暨第25届“哈洽会”期间,记者再度触摸俄语教育这根跳动的脉搏。

  今年高考,2454名俄语生在全省20.4万考生中只是一小部分,他们很可能是我省最后一批因语种而享受“降分投档”的学生了。减少直至取消俄语考生加分,是维护“高考公平”的必由之路;而对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要,提高中俄交流合作层次,是俄语在我省继续“生根开花”的新希望。

  记者 张瑜

     中俄学院“试水”,“俄罗斯通”由此起步

  黑大中俄学院建院几个月就入选国家首批17所试点学院,而且是其中唯一一个学校既不是“985”也不在“211”之列的“特例”——黑大中俄学院有啥与众不同?成立3年,每届180个学生,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学院承载了我省俄语教学、甚至国家高教转型探索的重任。

  “不能让我省的俄语地缘和历史优势仅停留在边境地区的低层次交流上。”院长贾旭杰说,基于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中俄学院改变传统俄语教学思路,培养精通俄语、熟知俄罗斯国情、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又掌握自然和人文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俄罗斯推荐的全球百强高校之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吸引了黑大的目光。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改革创新的需求,学院引入新西伯利亚大学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中俄联合“专业+俄语”教学模式,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物理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和法学6个本科专业和相应硕士、博士专业。

  “中俄学院成立的初衷就不是仅仅培养语言人才。”接受了传统俄语专业本—硕—博教育,从教20年的贾旭杰如今常常反思: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厚重的文学底蕴,还应该教给学生们什么?“俄罗斯通”不仅要通俄语、通文化,还要熟悉俄罗斯法律、经济、科技等各学科和行业领域的发展。于是,一周6天授课、半封闭式管理、每年百余名俄罗斯老师来院讲学,引入中俄两位院长的“双长制”都成为学院创新培养人才的“试水区”。

  严格的教学和不断地尝试换来的是学院近两年超过40%的学生争取到公派留学资格,5名法律专业学生在国际大学生研讨会做代表发言,在与俄新西伯利亚大学拳头专业——化学专业学生联合统考中,中俄学院学生包揽前三。新西伯利亚大学法律系主任В. С.库尔切夫在完成授课后,兴奋地向学院列出一份名单,希望将这些学生纳入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法律系免试研究生名单。首批学生即将结束在俄学习,俄方院长В. А.列兹尼科夫写下评语:“中国学生保持在国外的勤奋传统,知识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强,活泼,善于交往,文化融入快。”

  首届中俄博览会暨第25届“哈洽会”上,学院的50名本科生担任志愿者,研究生则全体参与到省贸促会、商务厅、省外事办公室筹备的具体活动中现场“练兵”。首批本科生还没毕业,上海自贸区、苏州科技园欲开拓俄语国家市场的企业闻讯而来提前“抢人”。

     中医越来越“热”,俄语越来越“溜”

  入夏以来,当地人称为“工疗”的五大连池工人疗养院俄罗斯人暴增。疗养院一角的康复医院外面看起来不起眼却早已声名在外。这是一家对外经营的综合医院,每年有20多万名俄罗斯、乌克兰的中老年人慕名而来。

  30摄氏度的天气,门外走进一气喘吁吁的俄罗斯大妈。走廊里的俄文标识很多,大妈还是抓住一个“白大卦”直接问。被问到的中年女医生用流利的俄语一面解释一面把大妈领到通往另一诊室的路口,看着她道谢后走对地方才转身回自己科室。俄罗斯大妈不会想到,这些跟他们“无障碍”沟通的医护人员一天专业俄语都没学过,有的曾经连俄语字母都不认得。

  从“零”到“精”,是一段怎样的经历?医院给出的答案是“自学+实践”。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不学都得学,大家都学就更会互相鼓励”。理疗科医生孙秀范是同事公认的俄语“学霸”。主要从事中医康复治疗的孙秀范从业25年,一直保持着每天学习20个单词、10个短语的习惯,后来当了主任,她干脆把这个习惯“普及”到全科。用俄语向患有风湿、心脑血管疾病的俄罗斯疗养者讲解针灸、按摩的原理,介绍常用中西药的作用,对所有医护人员来说早已“不在话下”。

  “现在我们医生给疗养者做检查基本不用翻译,再说用到这么多中西医学专业术语,一般的翻译也做不来。”医务科科长付晶说,从1989年最初的疗养团翻译“寸步不离”,到现在俄语病人在疗养院里自如活动,五大连池工人疗养院已形成一个开放完善的俄语语言环境。由于医护人员的详尽介绍和中医“标本兼治”的良好疗效,中医药疗养成为俄罗斯病患的最爱,80%病人主动提出用中医药调理。医生们则在高峰期每天三四百人的接诊中,用越说越“溜”的俄语将传统中医的美名越传越远。

     瞄准高精尖,科技俄语走在前

  “多年来我国高教语言专业的招生一直‘偏文’,学语言的学生大学不会再学理科,毕业后一旦进入专业领域就会面临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境况。”贾旭杰说。哈工大俄语系研一学生刘颖的经历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公派留学归来,“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双学位、俄罗斯“火箭综合体与宇航”学士学位的背景,加上俄语系科技翻译方向硕士的“硬件”,刘颖对自己的前途很乐观,“最好能在研究所技术岗位工作,相关的翻译岗位也可以”。柔软的女声讲解起毕业设计“联盟号飞船总体设计”时,有想象不到的坚定。这个大学前从未接触过俄语的唐山姑娘一头扎进来,然后就此入迷。

  此时,刘颖的导师、俄语系副主任童丹博士也因中俄博览会暨第25届“哈洽会”忙得不可开交。展会期间,她担任旅游推介展会的同声传译,这也是她给哈工大俄语系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该校的俄语同声传译课程专门针对有专业,尤其是理工科技术要求的翻译领域开设。“科技俄语”历来是哈工大俄语系的教学与研究特色。对以技术起家的哈工大来说,语言工具教学注定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外语学院俄语系主任谢春艳教授介绍说,2008年俄语系开始通过零表招收俄语专业(文科)和“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双学位(理科)学生。原本具有航空航天领域优势的哈工大对“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双学位(理科)学生实行5年制双学位培养方案,并选拔优秀学生赴俄罗斯航天领域“王牌”高校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和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学习专业课程。去年,俄语系通过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俄罗斯政府奖学金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和校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资助派往俄罗斯短期留学或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总数为90人,达到历年最高。丰富的学习背景带给学生的是更多元的选择。哈工大俄语系副主任王利众教授说,马上毕业的第二批27名学生中有15人继续深造,其中6人获得国家全额奖学金支持攻读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硕博连读,3人进入哈工大航天学院攻读研究生,1人考取金融专业研究生,3人选择攻读俄语翻译专业研究生,2人攻读英国伦敦大学科技管理和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而在直接就业的学生中,华为、中国民航等针对国际市场的大企业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方向。手握语言工具,学习核心技术,科技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高教外语教学另辟一条蹊径。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