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网生金”绿色食品营销走上快车道

28.09.2016  12:35

  为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加强绿色食品整体营销的总体部署,年初以来,省农委、省政府新闻办和绥化市政府共同策划推出“我在黑龙江有亩田”众筹活动,依托京东商城电商平台,使用“寒地黑土”品牌,在网上销售绿色有机水稻、大豆和杂粮产品,收到了特别的成效——上线一个月就筹集资金69万元,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有效鼓舞带动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互联网众筹”“点对点订制”“互联网专卖”“发展农村电商”等营销新路,促进了“互联网+绿色”的新型营销模式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省已有161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立了各种新型营销模式,其中,23个基地建立了众筹营销模式;65个基地畅通了点对点订制的营销渠道;115个基地通过电商、微商平台开设了网上专卖店。通过走营销新路,各基地共实现销售额18.4亿元,其中,销售大米产品108个,销售额9亿元;果蔬产品45个,销售额2.6亿元;杂粮杂豆产品58个,销售额2.8亿元;食用菌产品28个,销售额1亿元;其他产品70个,销售额3亿元。参与“我在黑龙江有亩田”众筹活动的方正县新龙米业有限公司短短一个月就接到订单232笔,众筹订制大米近7万斤,总金额35.4万元。公司负责人王德刚高兴地说,这次省里组织开展的众筹活动,恰如“雪中送炭”,为产品销售开辟了“新天地”。

  在“我在黑龙江有亩田”众筹活动的示范带动下,各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纷纷“上线”——海伦市成功推出了“我在硒都有亩田”网上众筹活动;农垦系统开展了“我在垦区有亩田”众筹活动。许多市县多措并举引导帮助企业和基地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设立店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肇源县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展了“聚土地”项目,推荐鲶鱼沟万基谷物公司参与,将项目产品推送为聚划算首页推荐产品,3天时间实现2亿曝光,20万次点击,预售土地436亩,市县销售额260万元。绥棱县投资兴建了2500平方米的电商产业园区,目前已入驻电商50家,实现交易额2000多万元。庆安县通过政府搭桥帮助鸿基米业与福建商会对接,实行点对点订制生产,以2万元/亩的价格订制水稻570亩。此外,各地政府部门还积极整合省外商会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千方百计地推介、销售农产品。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互联网+”思维引导带动下,牡丹江市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营销模式不断创新、销售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宁安市渤海火山石米业有限公司、宁安市明君瓜类专业合作社、海林市森宝源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营销模式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全市21家企业采用互联网众筹、点对点订制、互联网专卖等新方式销售农产品。截至目前,已实现销售额1.3亿元,产品涵盖粮油、果蔬、食用菌、山特产品、蜂产品等5大类。绥化市以发展绿色有机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为重点,借助新理念,探索新型营销模式,通过点对点私人订制、集团订制、订单农业、“互联网+销售”等多种营销模式,销售各类优质绿色农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年初以来已实现销售额4.6亿元。通过搭乘“互联网快车”,萝北县的农产品成功实现“优质优价”——每公斤木耳卖到360元,远销省外;一公斤大米卖96元,还供不应求。

  如今,以“众筹”为主的新型营销模式方兴未艾,不仅描绘了绿色食品“卖得好”的新图景,还引领全省绿色食品营销走上快车道,带动了农民就业创业。

  肇东市黎明镇熙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生产有机杂粮产品的合作社,今年通过与“嘻呗网”、绿农网、资海科技集团等网络平台合作,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在淘宝店开设店铺,现已实现销售额500多万元,社员亩均增收450元,户均增收1.5万元。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熙旺合作社种植杂粮正逐步打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对称,社员们有了更多的市场话语权。

  为了更好地与现代营销理念融合,促进营销走新路,各地“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纷纷加强了物联网建设。记者从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了解到,已经建立新型营销模式的161个基地,都基本实现了浸种催芽、育秧灌溉、墒情监测、病虫害诊断等主要生产环节智能化,一些基地还建设了农田作业视频监控系统,将生产过程的视频信号传送到互联网销售终端,使消费者能够实时查看基地生产作业和作物生长情况,吸引消费者参与生产互动,增进了市场对企业和产品的了解,有效消弭了产销距离感和陌生感,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信用度。龙蛙农业公司聘请专业监管公司,建成了省内首个可追溯智慧农业监管指挥中心,使生产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管理,有效带动了销售;仅上半年就通过网络众筹绿色有机农产品3500亩,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全省农业部门在推进“互联网+绿色食品销售”的过程中,注重鼓励企业不断挖掘产品卖点,充分利用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有机食品(上海)博览会等营销平台,以及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微信等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不断提高全省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