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做足“农”字大文章

14.11.2016  00:07
访汤原县委书记付慧华

付慧华(右四)在乡镇调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黑龙江日报记者金双燕 刘亿服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金双燕 刘亿服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的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受鼓舞和鞭策,同时更有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压力不小。”汤原县委书记付慧华对记者感慨地说,汤原要发展,必须深化县情认识,客观看待优势,辩证对待劣势,正确认识差距。而怎样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具体落到汤原的“点”上,他和县委一班人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

  把脉“五长五短” 找准振兴发力点

  付慧华去年5月履职汤原县委书记。上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摸底,他认为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百年老县,汤原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并存。虽有自然资源之长,深入开发却是短板。汤原矿产资源富集,储藏量大,但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有生态之长,借势利用却是短板。松花江、汤旺河等大小河流23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6%,拥有大亮子河国家4A级森林公园,但这些生态的“卖点”远没释放出来。有种养业之长,市场营销却是短板。汤原地处三江平原,但农业生产“量大、链短、种强、销弱、价低”,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产品还未实现优质优价。有生产要素之长,发展环境却是短板。松花江纵贯全境,公铁陆路交通条件便利,但环境不优的状况一定程度制约了发展。有历史文化之长,深度挖掘却是短板。黑土文化、抗联文化厚重连绵,作为松花江下游第一个党支部、中心县委和抗联六军的诞生地,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夏云阶、李兆麟等曾在此战斗过,但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方面挖掘不够。

  基于此,付慧华认为,农业县就要聚力把农业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以改革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使全县产业结构实现根本性改善。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补齐短板和差距,破解软肋和制约,为全面振兴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动力。而这其中,当前付慧华最关注关心的一项工作就是——

  推进循环经济模式 助力农业快发展

  2015年下半年,付慧华到韩国学习考察,当地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引起了他的注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出以“两牛一猪”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在如此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前,结合资源禀赋良好、种养基础坚实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农牧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付慧华多次请农业专家论证,反复找相关部门调研,县委常委会专题讨论研究,用数据说话,本着典型引路、突出重点、探索路径、形成规模的思路,出台了《汤原县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意见》及《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可行性报告。

  付慧华主抓这项工作,任领导小组组长。水田集中连片的乡镇以100公顷水田与300头肉牛场为一个循环单元,实行稻草-肉牛-粪肥-水田-水稻-稻草的循环模式,力争二到三年生产出有机水稻,切实解决“三减”难题。目前全县已做了12个单元实验,明年肉牛稻草养殖单元争取发展到50个、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真正实现农田水利设施、农机作业与肉牛养殖产业科学配套,形成自然循环农业。

  付慧华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信心满满。他认为这是一条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产业扶贫先行 点面结合出实效

  8月9日,省委书记王宪魁到汤原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对发展食用菌、农牧循环经济等产业扶贫措施给予高度评价。9月10日,全省“健康扶贫”现场会在汤原召开,该县对贫苦家庭患者采取的“四兜底两提高”“一免五减”提供医疗保障做法得到与会者肯定。付慧华说,这是鼓励、动力,更是压力。为保证在计划期内摘掉贫困县的帽子,面对3万多贫困群众的期待,全县将扶贫开发“一号工程”作为农业和重点工作的总抓手,吹响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号角。

  付慧华告诉记者,扶贫工作很具体,不能停在概念上,留在一般号召上,更不能浮在会议文件上,要实实在在去做,一件一件抓到底,把扶贫工作做到点子上,把目标落到实处。

  亮子奔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食药用菌研发、生产、销售、加工于一体的企业,日产黑木耳菌包16万袋、年产4800万袋。副总经理隋欣告诉记者,县里在政策、用工方面大力扶持企业,带动周边51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栽培,贫困户优先聘用,还给予菌袋补贴。这是汤原县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脱贫的一个缩影,全县通过培育食用菌产业使3010人实现脱贫。

  香兰镇庆丰村、木良村将本村大部分贫困户吸收入社;鹤立镇喜峰肉牛养殖合作社从110户贫困户中流转了2000亩耕地,用于种植青贮饲料,种植结构调整带动了脱贫。“草喂牛、粪施地、地产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带动脱贫,利用玉米地饲养大鹅,通过鹅除草、粪施地方式,全县发展绿色玉米鹅30万只。“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经营方式,带动贫困人口20人,人均年可实现打工收入5000元。推进“网货进村”“土货进城”和农超对接,互联网+农业使4353名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付慧华说,如果没有会议、调研活动,他把周六定为自己的扶贫工作日。中秋节和“十一”这两个假期,他抓了两项扶贫具体工作:一个是金融贷款扶贫的落实,力争全县实现1个亿规模、两千贫困户贷款,在政策兜底基础上,真正发挥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一个是“互联网+扶贫”软件的开发,让全县政策、项目、金融、教育、医疗扶贫等各种数据和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