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省法院院长张述元做客中国法院手机电视台畅谈司法便民

10.03.2015  12:16


张述元院长接受中国法院手机电视访谈。朱丹钰 摄


张述元院长在访谈中。朱丹钰 摄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述元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汤维建做客中国法院手机电视台,畅谈司法便民新举措。

        推动司法为民便民理论创新和生动实践

        主持人:欢迎张述元院长做客中国法院手机电视台。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跟司法便民有关,一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始终把司法便民作为回应群众需求、保障民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对于这些举措是怎么看待的?

        张述元:我认为,司法为民便民,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说它是重大理论问题,是因为司法便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法院工作宗旨和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明确了新形势下司法为民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周强院长也强调指出:“不管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都要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这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所在。”周强院长这段讲话,实际上从人民法院工作的宗旨、性质的高度,论述了司法为民便民。

        说它是重大实践问题,是因为司法为民便民,首先是最高人民法院顶层制度设计。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并且写进了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就司法为民便民做出了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包括黑龙江法院在内的全国各级法院都把司法为民便民认真落实,体现在立䅁、审判、执行和司法改革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丰富了司法便民为民的要求。这些理念的提出、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充分体现出了最高法院司法为民的强烈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精神和求真务实态度。

        所以说,我们应当始终如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贯彻落实周强院长的具体工作部署,紧紧抓住法院存在的“六难三案”等一些问题,端正司法理念,整顿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大力度落实为民便民措施,大步伐推进司法改革,大视野更新司法理念,充分认识到司法为民便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性质宗旨所决定,我们必须坚持;司法为民便民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设计,我们必须执行;司法为民便民是人民群众非常欢迎的生动司法实践,我们必须做好;司法为民便民要坚持发展,关键是抓好法院队伍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抓好法院司法作风,推动司法为民便民理念创新和生动实践,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

        “宁肯法官多付出,也要让群众少跑路

        主持人:张院长,为了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便民要求,黑龙江法院都做了哪些具体努力,都有哪些工作亮点,能不能给我们说说?

        张述元:黑龙江省处于高寒地区,地广路远、冬季寒冷、昼短夜长、出行不便。我们根据这个特点,实行了为民“三化”服务工作机制。所谓“三化”,就是诉讼服务人性化、标准化、网络化,全方位、全天候、全地域、全流程司法服务,“宁肯法官多付出,也要让群众少跑路”。

        诉讼服务标准化,就是狠抓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全省三级法院都建成了不同形式的诉讼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了诉讼咨询引导、立案受理、诉讼收费、人民调解等专门窗口,推行了“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环境,让当事人一进门就感受到尊重、温暖、有尊严。

        诉讼服务人性化,就是突出抓好诉讼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黑龙江省资源能源富集,农业、林区、矿山、石油几大行业中的职工群众,存在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农业有春种秋收忙季,林业有护林、造林两期之分。法院根据群众需求,对办案时间和方式人性化设计。去年4月份,正是春耕季节,天刚擦亮,村民就得下地耕种了,只有晚上能腾出点时间来处理纠纷,我省方正县法院就是在晚上8点多钟,到村委会办公室进行了开庭审理,得到了群众的称赞,村委会主任形象地说,“夜间法庭”很有人情味,很方便群众,不但种地没耽误,案件也得到解决了。

        诉讼服务网络化,就是狠抓服务站点全覆盖。为了解决偏远地区群众诉讼不便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在基层有人民法庭。但在不具备设立人民法庭条件的地方,建立了固定审判站或诉讼联系点,法官定期到固定站、点开展立案、开庭、送达等审判工作。与此同时,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网上立案服务,补充窗口接待的不足,补充诉讼服务网络的不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有些法院实行了网上立案、电话接待。对不能来窗口立案的当事人,提供网络诉讼服务,也可以通过电话、邮寄、传真等方式递交立案材料或者提出诉讼请求,经审查只要符合法定立案条件,法院就给受理。

        拓展诉讼服务平台 破除诉讼难题障碍

        主持人:张院长,黑龙江法院在拓展诉服务平台,破除群众诉讼难题障碍等方面,还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述元: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体会和做法:

        首先,坚持能简易审理的简易审理。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依法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并对诉讼程序中的一些环节、方法和步骤,视情况加以简化,做到立案形式从简,开庭程序从简,结案方式从简,裁判文书从简。去年,有一起冬季取暖费引发的纠纷,涉及小区上百户居民,由于案情简单清楚,采取简便方式审判,在大庆市萨尔图区法院出现了法官当场制作裁判文书、百余人排队领取裁判文书的生动场面。

        其次,坚持能当即裁决的当即裁决。一些基层法院还成立了“速裁庭”或“速裁组”,专门审理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大多数简单案件都能够实现当天立案,当天开庭,当庭制作法律文书,当庭送达。2014年全省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分别达到77%和43.2%,人民法庭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85%,大幅度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时间成本。去年1月20日,正是大寒节气,甘南县法院受理了一起9名农民工起诉的拖欠劳务费案件,法庭当即立案,当天就赶往20多里外去开庭审理这起案件,就是适用了速裁程序,当天调解结案。第二天一大早,这9名农民就收到了拖欠三年之久的工资款。

        第三,坚持能就地结案的就地结案。黑龙江既是农业大省,地域面积也广,全省基层法院的巡回审判就坚持“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就地结案、就地执行、就案说法”,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妥善、及时地解决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群众诉讼负担,使广大群众能够感受到司法既是理性的,也是人性的;司法既是冷静的,也是温暖的;司法既是严肃的,也是亲切的。

        最后,坚持能通过调解解决矛盾纠纷的尽量选择调解方式。黑龙江属于边疆省份、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史上比较严酷的生活环境也打造了黑龙江省当地居民集体生存意识,民风比较淳朴,传统伦理深厚,“和合”观念源远流长。这种特殊的民风习俗和熟人社会,还有传统案件比较多的特点,决定了当地群众乐于选择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从法院自身工作看,诉讼调解与判决相比,可以降低诉讼对抗程度,也可以节约诉讼资源,还可以减少诉讼成本,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做到胜败皆服。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的文明和关怀

        主持人:张院长,我们刚才聊了黑龙江法院在司法便民这方面的工作亮点,看得出你们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那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是下了很大的力气来解决吧?

        张述元:一是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案件立案难问题,建立了专项督导、专项通报制度,对立案不及时的单位进行通报、督导,规范了全省法院立案工作。有些法院开通了网上立案、网上送达等便民服务窗口,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决不允许对当事人诉求相互推诿,决不允许让群众为立案来回奔波。

        二是对群众反映的申诉信访难问题,制定了第三方参与化解涉诉信访矛盾工作制度,邀请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律师作为第三方参与信访的接谈、听证,省高院聘请了24人,挂牌服务,由第三方评说和接谈,有效地发挥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化解了一批信访案件。

        三是对群众反映的执行难问题,一方面开展了专项执行行动,另一方面强化执行威慑机制建设。实行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布制度,全省有20171名失信被执行人纳入最高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在媒体和我们法院自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开设了曝光台,分批公布执行“老赖”名单。对失信执行人发出了《限制出境令》和《限制高消费令》,全省有5600余人次被限制购买民航机票,470余人次被限制购买软卧车票,99人次被限制出境,促使800余件案件得以自动履行。

        四是为了解决群众对司法信息的知情难,我们按照最高法院要求深入推进司法公开。司法公开透明,既保障群众获得司法知情,又倒逼司法公正。去年以来,我们大力加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全省192个法院都建成了政务网站,开通了法院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实现了“一网、两微、三平台”的司法信息公开和司法服务互联互通。建立了黑龙江法院视频台,进行了庭审直播录播,推进庭审公开。在法院网站、微博、微信都设置了司法服务栏目,方便群众查询有关司法信息,当事人凭借身份证和立案时电脑自动生成的密码,即可查询到立案、开庭、执行等审判流程和评估、拍卖入选机构名册等40余项司法信息,及时了解到自己案件的进展情况。

        特别是按照最高法院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和执行信息化建设试点任务,全省三级法院初步建成了具有联动威慑、执行公开、信息共享、信用惩戒、统一调动、快速反应职能的执行指挥体系。推进了远程指挥监控和网络查控两大网络平台建设,开通执行案件网络查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省法院就通过网络查询案件11000余件,查到可执行财产30.88亿元。

        增强干警对司法为民的职业认同

        主持人:深入推进司法便民,关键靠队伍的理念正确,作风端正。你们省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张述元:在司法实践中,怎样把司法为民的价值观渗透到法院干警的理念中,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我们一方面是端正司法理念,增强干警对司法为民的职业认同,开展以司法为民便民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了司法为民便民典型人物,和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龙江最美法官”评选活动,有76万余名群众参与了投票评选,通过先优典型巡回宣讲、优秀法官评选,激励广大干警自觉司法为民。推出了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宣传栏目,如“巡回审判走基层”、“带着微博去执行”、“带着微博看法庭、说法官”、“法官时间去哪儿了”等微互动话题,通过媒体和法院自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广大法官基层实践的好经验和先进事迹,推动司法为民便民措施的落实。

        发挥人民法院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作用

        主持人:张院长,您对于黑龙江高院2015年在司法便民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给我们说说?

        张述元:2015年,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贯彻“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落实好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省委政法工作会议要求,特别是要落实好这次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要求,按照最高法院工作部署,坚持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动力,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线,以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司法队伍为保障,全面落实好各项司法便民要求,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作用。在各项措施方面,我同意刚才汤教授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吸收。我再强调三点:

        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入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关键要抓落实。大力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和诉讼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大力推行繁简分流、小额速裁、轻刑快审、调判结合,特别是落实好“四中全会”关于立案制度等改革要求,认真解决立案难、申诉信访难和执行难,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实现合法权益。

        二是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依托科技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新机制。要对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重新进行梳理和强化,从制度层面完善便民利民措施,从符合司法为民要求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把司法公开、司法办案、司法管理、司法服务、司法宣传信息化系统建设好,以信息化促进审判工作现代化,以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审判工作现代化。

        三是抓好法院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为民便民服务水平。队伍建设是永恒主题。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法院廉政建设,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法院系统的司法腐败,保证司法队伍的纯洁性,进一步落实好司法为民便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