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 先行先试 打造龙江改革创新发展样板区

09.12.2016  20:17

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哈尔滨新区”,确立新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三区一极”的战略定位,这既是哈尔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松北区借势发展、乘势而上的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省委、市委召开专题常委会议进一步明确赋予松北作为“哈尔滨新区”核心承载区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视松北,“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龙江丝路带”、发展对俄开放合作、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多重机遇密集迭加,重大利好接踵而至,区位、土地、产业、科技等综合优势凸显,政策拉动效应、要素聚集效应相互作用,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积蓄力量。

非常时期要尽非常之责,非常之时要作非凡之为。松北区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找准路径、精准发力,在改革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力争创出“新区速度”,试出“新区经验”,走出“新区新路”!

按照新使命新要求,未来五年松北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及明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的各项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国家对新区批复的总体要求,认真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使命、大胆探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将新区打造成一个改革创新的新区、创新驱动的新区、法治环境的新区、宜业宜居的新区,切实发挥新区先行先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为全省、全市改革创新发展创造新经验、做出新示范。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坚持高新引领、高端示范,全力打造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新区;坚持先行先试、创新突破,全力打造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加速释放,体制最优、机制最顺、制度性成本最低的新区;坚持服务至上、效率第一,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方便基层、方便企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力打造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区;坚持人才强区、科技兴区,将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全面转化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全力打造高端人才荟萃、高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导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区无贫困人口,努力完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各项目标任务,共同打造一个群众满意度最高、获得感最强,动力强劲、活力迸发、魅力四射的新区。

加快推进五方面举措 铸就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后五年,松北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提出的“通过解放思想增强机遇意识、人才意识、效率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的要求和省、市委常委会“把新区打造成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三区一极”的战略定位,不负作为“哈尔滨新区”核心承载区重要地位的历史使命,加快推进五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全力打造结构优化、产业高端的新区

坚持把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跨越发展的主抓手,着力发挥科技创新潜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积极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挺起新区经济发展的脊梁。

坚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

瞄准市场需求,紧盯创新动态,严格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的战略要求,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合作,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切实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规模化步伐。启动科技创新城“二期”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引导高端产业、优质项目、知名企业合理布局,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升级版”。

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创新驱动上,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竞争力。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托高新区奠定的坚实产业基础,培育发展航天、碧海、轨道交通、微电子等产业,尽快引进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型牵动力强、成长性好的引领性标志性大产业项目,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重点发展石墨及石墨烯、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半导体等新材料,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新材料产业基地。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的要求,推动服务业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优先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等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发展商贸流通、健康服务等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中小企业总部集群,促进总部经济聚集发展。

深化改革

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发展

全力打造内外并进、充满活力的新区

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积极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新区特色,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好一批有标志性的改革事项,落实一批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努力打造黑龙江改革样板区。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努力建设“一个层级”的新区管理机构。充分借鉴“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推行“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优化审批服务机制,组建行政审批局,全面实行网上审批。完善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探索创新功能区管理模式,为全面实施扁平化管理积累经验。探索和加强社会化服务改革,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巩固扩大开放优势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全力推进服务贸易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围绕打造“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充分发挥对俄地缘和资源优势,搭建对俄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开展科技、信息、经贸、旅游、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俄深度开放合作。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把新区建成全省办事效率最高、市场化营商环境最好城区”的要求,依法依规、有力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坚决不再发生新的影响发展环境的问题。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为新区发展凝聚人气、增添动力。筹备设立新区产业发展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认真落实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引进科技高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公共服务专业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结成命运共同体、奋斗共同体,让创新创业者都有干事的舞台、出彩的机会。

宜居宜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的新区

尊重和顺应城区发展规律,树立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的发展导向,牢牢抓住“产、城、人”三个要素,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优化城乡布局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农村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成为城乡群众的共享资源。让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使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养老、就医、入学等现实问题,让农民充满自信变为市民。

完善城市功能

坚持以产定城、以产促城、以产带城、以产兴城,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调集聚。按照“强配套、优功能、兴商机、聚人气”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切实提高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做好城区设计,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不断提升新区绿色宜居、文化绽放、产业集聚的品质魅力,让“住在新区”成为新时尚。

努力提升城区管理水平

坚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以解决城区管理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城区管理水平。提升城区颜值,彰显人文底蕴,打造一批管理精细、秩序井然、环境整洁的样板区域和示范道路。推进标准国际化、管理法治化、监管数字化、机制市场化、作业精细化和考核常态化,实现平面环境干净整洁、立面空间靓丽有序、街面秩序管控有力,让生活更方便,让环境更美好,让城市更有品位。

文化旅游

坚持生态打底、绿色发展

全力打造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新区

牢固坚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

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区

坚持以生态彰显城区魅力,以生态吸引人气和资源,高品位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圈、沿水生态带、沿路生态线,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实现城区生产、生活、生态的齐头并进,让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成为新区靓丽的名片。

巩固提升特色文化旅游魅力品位

依托太阳岛风景区、哈尔滨大剧院、奥体中心、万达文化旅游城、枫叶小镇奥特莱斯等文化地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点线结合、串珠成链,带状发展、全域覆盖的文化旅游产业带,策划推出一批特色旅游主题和精品线路,使文化旅游时尚产业成为最具持久力、最富竞争力的发展引擎。推动“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旅游向“全域、全季、全业”拓展。

严守生态红线

认真落实总书记“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要求,正确处理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扩大湿地、冰雪两张生态“名片”影响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障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全力打造成果共享、人民幸福的新区

以更大投入和更实举措,满怀热情地做好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拓宽就业创业富民渠道

建立健全市场导向与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完善就业促进政策,保障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完善创业鼓励政策,引导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打造创业组织体系健全、创业环境优良、创业服务配套的城区。

完善保障安民体系

加快构建各类保障机制相衔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城区更具包容性。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力度。支持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化养老、生态化养老、医养结合式养老协调发展。保质保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补齐全面小康社会短板,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继续把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管理作为头等大事,坚决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扩大服务惠民范围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健全完善均等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健康城区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不断完善文化设施,让新区更有文化厚度、更有人文温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始终围绕民向民愿,持续改善民生,增强新区自信,强化认同感,增加获得感,共享荣誉感。

担当新区发展使命

落实从严治党任务

担当新区发展使命,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关键在各级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党在全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全区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层层压实主体责任

全区各级党组织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主体责任牢牢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加强责任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集中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转工作,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增强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责任意识,确保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着重处理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系、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全面和从严的关系,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生活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的作用,开好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着力解决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的问题,打造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绝对负责、对事业绝对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严格落实《干部任用条例》,认真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五条”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一种常态,让实干成为全区的作风导向,让担当成为干部的自觉追求。坚持正向激励与严厉问责并举,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和监督作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驰而不息正风肃纪

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认真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积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加大从严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全面营造政治清明、干部清正、风气清新的政治生态。

开创团结干事局面

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开展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章程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积极做好统战、民族、宗教、科协、工商联、残联等工作,提高党管武装工作水平。切实加强思想宣传工作,讲好“新区故事”,动员全区上下牢固树立新区的荣誉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在真诚服务和无私奉献中,凝聚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激发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