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 同心同向、接续奋斗:秦裕琨院士为莘莘学子“引路”

15.10.2019  01:24

哈工大报讯(吉星/文 阿斯儒 吉星/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你们是主力军,说实话,我非常羡慕你们这代人,前几代人的梦想终将会在离你们不远的未来实现。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坐着等等不来,需要我们同心同向,奋斗出来。”10月12日下午,全国师德标兵、哈工大“八百壮士”杰出代表、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教授,来到二校区做客新基论坛,为学子们讲述哈工大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史和自己求学、教学、做科研的经历,向大家传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寄语莘莘学子学好知识、提升能力、爱国奋斗、建功立业,在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世界各地、祖国四面八方的800多位年轻教师齐聚边疆北国,承担起了哈工大的主要教学、科研任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57年这支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被誉为哈工大“八百壮士”。2010年中组部来校形成的调研报告这样描述哈工大老一辈“八百壮士”:“就是这批年轻人,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哈工大“八百壮士”为国家聚荣光、为时代书传奇,他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新华网、光明网,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广泛深度报道。

秦裕琨是哈工大老一辈“八百壮士”中的代表。2019年5月10日,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上,哈工大“八百壮士”荣获“感动哈尔滨”年度群体称号。他和团队成员作为代表领奖。他深情地说:“国家的需要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国家的强大是我们一生不变的追求。”纵览秦裕琨的人生足迹,便会深感此言恰如其分。  

解放军进城正像后来电视上演的那样,官兵们都在马路边席地而卧,毫不扰民。”出生于1933年的秦裕琨从小在上海法租界长大,经历了“身处中国的土地却与外国人不平等”和“国民党接收上海之后的腐败”。上海解放后,物价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等让包括秦裕琨一家人在内的中国人看到一个崭新的政权——中国真正有了希望。

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国家富强,我等幸福;国家有难,我亦受辱。个人命运永远和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强盛,我们才不会受欺凌。这个观念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有着非常深的烙印。”秦裕琨从中日甲午战争和中东铁路修建历史说起,谈到了中国人民在日俄铁蹄下所受的屈辱。他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说了租界内百姓生活的痛苦和日本侵华时期的恶行。国家和民族的不幸激发了他的强国梦想,考大学时“工业强国”成为他的不二选择。1950年,他考取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53年,国家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才紧缺,他和同学们提前毕业,为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面临工作分配,秦裕琨想去东北,去新中国最需要的地方。当时很多青年学子都像秦裕琨一样,怀着建设新中国的信念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在家人的支持下,1953年8月,秦裕琨被分配到哈尔滨,在哈工大做师资研究生。

新中国有很多工科专业,我们哈工大都是国内第一个设立的。哈工大作为工科强校,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谈及哈工大校史,秦院士娓娓道来。哈工大在输送人才和充实国家智力储备方面的贡献,值得每一位哈工大人为之自豪。

虽说学习不是问题,但哈尔滨的生活秦裕琨刚开始并不习惯。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一样,眼前的窝窝头他没见过,碗里的高粱米他没吃过……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不仅没有怨言,相反心情十分愉快:“目睹大学在建设,工厂在建设,城市在建设……整个哈尔滨的变化日新月异。”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秦裕琨感受到了新中国蓬勃的发展生机,内心无比激动。

秦裕琨来哈工大原本要学机械设计,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上完一年俄语预科后,学校研究决定抽调他跟随新来的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去学新成立的锅炉专业。“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虽然打乱了之前的安排,但秦裕琨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分配。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工大急需壮大教师队伍。1955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在读的秦裕琨正式成为“小教师”,22岁的他开始了教书生涯,和其他“小教师”一起奋斗在教育科研的最前线。他们这群人就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哈工大“八百壮士”。

秦裕琨那时想,自己还在学习过程中,却要给别人讲课,总担心学不好,讲不明白。压力虽大,但干劲十足,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他熬夜看俄文原版教材、整理专家笔记、准备中俄两份讲义——讲义先用俄文写,苏联专家签字批准以后他才能翻译成中文去讲课……

说实话,我那几年很少十二点睡觉,几乎都到后半夜才能睡。”边学习、边讲课、边筹建新专业。没有正规教材,秦裕琨“自力更生”投入巨大精力去撰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59年完成初稿,并由学校油印出版。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抓教材建设,这本内部教材被选中并于1963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就是中国锅炉专业课程的第一本国家统编教材《蒸汽锅炉的燃料、燃烧理论及设备》。

从教60多年来,秦裕琨一路奋勇向前,即便在逆境中也是愈挫愈奋、历苦弥坚。“文革”期间,他首次提出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的改造方案,掀开了我国采暖锅炉制造历史上的新一页。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从事煤粉燃烧和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开发了系列风包粉浓淡煤粉燃烧器,其中水平浓淡直流燃烧器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进入新世纪后,秦裕琨考虑到梯队建设,逐步退居二线,转为更多地支持中青年教师的工作。近年来,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研究低氮氧化物排放煤粉燃烧技术。由他力促落实的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2008年11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2015年,秦裕琨参与、弟子李争起负责的“高性能中心给粉旋流煤粉燃烧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讲座最后,秦裕琨深情寄语广大学子“学就学好,干就干好”。他说,爱国不是夸夸其谈说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首先我希望大家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其次,希望同学们有团队精神,懂得与人合作。今后你们不可能一个人去干一件事情,总得有团队协作,身为团队的一份子,正确处理好关系,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只会一事无成。最后,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大学期间,要学好知识,更要提高能力。只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汲取新知识,解决大问题。

你们这一代学生20来岁,到新中国成立100年,你们50来岁,正是干事业的年纪。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在你们手上实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秦裕琨从未停下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事业需要有接班人,他又把自己秉持的“强国梦”托付给新一代年轻人。

讲座现场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为秦裕琨院士等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行动深深感染。有的同学表示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就像灯塔,身体力行为国家科教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秦老师是我的榜样,指引我今后在爱国奋斗的路上不断前行;有的同学对老先生“学就学好,干就干好”的态度推崇备至,决心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为国家建功立业;有的同学说秦老师的话字字珠玑,让我受益匪浅,我一定在把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秦裕琨院士为莘莘学子“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