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启动水上安全防控工作 公布12处危险水域

08.07.2015  14:38

  7月1日,哈尔滨以防洪纪念塔广场为主会场,以道外十八道街、松北分局门前、呼兰步行街、木兰镇松花江段仿古街防洪纪念塔广场、巴彦县巴彦镇人民广场等10处涉水人员密集区域为分会场,同时开展哈尔滨市公安局水上安全集中宣传活动,全力维护全市区域夏季水域安全稳定。哈尔滨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任锐忱出席主会场活动。

  活动当天,哈尔滨警方组织警力500余人、水上安全志愿者300余人在11个宣传活动现场开展宣传活动,并制作水上安全宣传板50余块,现场发放《致广大市民一封信》万余份。为最大限度减少哈尔滨市水域溺水情况的发生,哈尔滨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在实地踏查、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总结并向全社会通报了哈尔滨市12处危险水域。

  据了解,在广泛开展水上安全宣传的同时,哈尔滨市公安局全面启动水上安全防控工作,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出行游玩环境。一是每日6时至18时,安排3名民警,携带武器及必要救援装备,驾乘快艇对市区内有客运轮渡航线的江面进行不间断巡逻,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各类案(事)件。根据江上客运码头、航线、游人密集区域和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危险区域等情况,详细设置巡逻必到点,并根据航线变更、水位和季节变化等实际情况实时更新调整巡逻路线。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上武装巡逻机制,要求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维稳处突、坚持宣传教育群众、坚持有效救援。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到易发生溺水事故区域和危险泳区、必须随船携带救生衣、救生圈、绳索、竹竿、对讲机、枪支、急救箱等处突、救援装备,确保一旦发生案(事)件或人员溺水事故,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必须随船播放夏季水上安全提示,提醒广大市民及游客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巡逻民警必须着装规范,执法文明,佩戴数码鹰进行巡逻工作。三是与黑龙江省航运救捞局、黑龙江省航运公安局、武警黑龙江省总队一支队、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海事局、市交通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六家轮渡客运公司、晨曦游艇俱乐部等多家单位,全面建立新型水上执法联动机制,实现了对水上各类突发事件、案(事)件的有效预防及有效打击,通过协同作战、扁平指挥、高效处置,全力维护哈尔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了解,目前市公安水上分局已与黑龙江航运公安局松花江分局成功对接并签订《联勤联动处突工作协议书》,实现了水上安全防范统一指挥、扁平化运作、一体化应急响应,有效防范和应对水上案(事)件的发生。

  据介绍,为今年以来哈尔滨已组织沿江巡逻警力万余人次、摆放沿江警示牌100余块,设置水上警示浮漂50块,劝阻涉险下水人员近千人,成功救助水上遇险群众6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哈尔滨市12处危险水域:

  1、金河湾湿地一湖三岛;

  2、外贸大堤大剧院;

  3、阳明滩大桥南岸至二水源;

  4、二水源至公路大桥南岸;

  5、公路大桥北岸桥下东西两侧;

  6、香格里拉后侧水域滩涂至老头湾;

  7、斜拉桥下至滨州桥下;

  8、道外头道街亲水平台;

  9、科技学院;

  10、松浦大桥南岸东西两侧;

  11、滨江桥南岸桥下;

  12、老山头对岸呼兰河腰浦水域。

  12处危险水域普遍特点:

  人员集中,这些水域附近夏季会聚集大量前来游玩、戏水、钓鱼、烧烤的市民游客,一些市民会在不了解水情的情况下或在酒后盲目下水,易发生意外;

  水底地势复杂,一些水域距离岸边不到3米处水深就超过2米;一些水域距离岸边1米后水下就不再是河卵石,而是大量淤泥,人在水中不仅容易滑到,还容易下陷,极容易造成意外发生;

  水流较急,一些水域,尤其是桥墩下水域,在桥墩的分流作用下,会在河道中心形成激流,形成吸引力,一旦有人进入这类水域,即使水性极好,也容易发生意外等。

  水上民警温馨提示:

  一、夏季到来,松花江及其它水域已经进入旅游旺季,休闲纳凉人数明显增多,为了每个家庭幸福安全,请到指定的区域戏水、游泳,不要到非指定区域野浴,以免发生意外。

  二、目前松花江及其它水域地势复杂,险段增多,请远离危险区域,保护自身安全,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宣传劝导工作,共同保护每个家庭的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三、夏季已到,松花江及其它水域松花江及其他水域游人增多,请您和家人到安全区域活动,不要到危险区域,特别是天黑或酒后不能涉水以免发生意外!

  四、哈尔滨市公安治安管理局提示:夏季已到,人们在松花江及其它水域活动增多,水火无情,注意安全,每个人的安全,就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关心和保护你的安全是我们警察的责任。

  五、哈尔滨市公安治安管理局提示:夏季已到,人们在松花江及其它水域活动增多,目前松花江及其它水域地势复杂,险段增多,不要到危险区域涉水,教育儿童及青年不能独立嬉水,酒后和天黑不能涉水,关注每个家庭的安全是我们警察的责任。(采编:朱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