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不生二胎背后的龙江思考

25.03.2016  10:05

    黑龙江日报记者桑蕾

  生孩子原本是极为个人的事情。可近两年来,这个问题正成为每一个中国家庭都会关注并纠结的话题。这从侧面反映出添人进口既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又事关国计民生。已经实行了30余年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2015年出现松动,并在2016年1月正式全面开放二孩。这一政策会否刺激适龄人群的生二孩欲望,对于黑龙江这样的人口流出大省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近日,黑龙江省女性学会的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讨论,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讨论生育孩子与龙江经济的关系——

  微观·分析——独孩儿,纠结吗?

  【当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行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结束。】

  宣布的当天,有关于二孩的段子在微信圈里疯转——这一夜全国人民都在纠结,60后纠结着:到底是要多一个儿子还是要多一个孙子;70后纠结着:到底生不生、到底能不能生;80后纠结着:要是丈母娘和老婆同时坐月子,到底照顾谁?90后纠结着:以后看到小p孩到底叫弟弟还是叫叔叔;00后纠结着:少了一半爱,将来如何啃老。

  省女性研究协会会长王宇解释说,如此纠结,源于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对中国家庭的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年被誉为“小皇帝”、“小太阳”的80后正在经历着“上有老、下有小”人生旅程:一对夫妻+双方父母+一个孩子,人称“421家庭”。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表示,中国的双独家庭已经超过2000万户,如果一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到2050年,0~14岁的人群在整个人口结构中将占到9.56%,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30%。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会给经济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但老年人口的扩张和青年人口的减少,最明显体现的问题便是养老,这已经成为考验80后的难题。

  除了老人,孩子也让“顶梁柱”们操心。如果说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那被四位老人团团围住的“独二代”更被媒体封为“宇宙中心”,孤单、霸道、自私成为独二代的标签。而这与“倒三角”的家庭架构密不可分。此时,“再生一个,有个伴儿就好了”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想法。

  微观·访问——二孩儿,费钱吗?

  【生老病死,绝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大计方针。说到底,生孩子的背后是个经济问题。】

  就在全面二孩政策宣布以后,一些从事婴幼儿产品的企业对未来产业预期一片大好。哈师大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刘生表示,全面开放二孩,有三类人群会成为二孩生育大军:第一类主力军可能由原来的农村人口变为二三线城市收入固定且较为丰厚的政府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的中高收入者;第二类可能是已经富裕或显贵的阶层;第三类是农村富裕家庭。

  然而新浪网的问卷调查结果或许有泼冷水之嫌:在16万人中只有29%的人表示打算利用这项政策,43%的人表示坚决不会再生。一家跨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一名32岁的女性职员说:“生第二个孩子太费钱了。得买更大的房子,承担两份教育开支……我没这个打算。”

  对此,刘生表示,二孩的养育成本较之第一胎来说,符合经济学意义上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如生育经验、已有的儿童物品玩具、衣服及教育信息等方面。但是随着收入提高,人们更多地重视子女生育过程的风险、学习质量及孩子素质提高,这也将导致养育子女成本逐渐提高。

  女性研究学会成员、哈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郑杨表示,养育二孩儿,在初始时,相对第一个孩子是省钱的,但是还要考虑到养育孩子需要投入的精力对工作收入的影响。

  这一观念在一位二孩妈妈小殷的身上可以得到验证。“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的话虽然夸张,但小殷一家人面对老二Eva的到来绝对是轻松上阵。怀二胎时,心态特别好。该吃吃该睡睡。这种状态和怀老大Appl e时的紧张感绝对不同。Eva出生后,也没有像姐姐一样去早教班。因为好多游戏,在姐俩一起玩的时候就学会了。“我们都觉得妹妹特别‘奸’,可能是因为有姐姐带的原因,比好多同月份的孩子有‘心眼’!”小殷是个全职妈妈,有了二孩,她并没有请保姆帮忙带。加之有育儿经验,Eva和家里人吃的都一样,生病时妈妈也不慌张。有Appl e的帮忙,小殷没有感觉特别累。在日常开支等方面,一家四口每个月得万余元,和没有Eva时差不多。如今,Appl e已经上小学三年级。小殷听说,班级里已经有3位妈妈打算要二宝,能帮妈妈带弟弟或者妹妹,正是好时节。

  在小殷眼里,家有二宝时满眼的欢乐和幸福。但在一些过来人眼中,小殷还没有到最辛苦的时候。“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各种补课费用极高。”另一位接受采访的70后迪安对二孩生育持不同见解。迪安的女儿在哈尔滨市某重点高中读高二。“孩子几乎每周都得要钱,补课费、卷子费,一个月少说3000元,还不含吃喝费用。这几乎已经是一个成年人的工资水平。”迪安说,我现在就想把女儿送入大学,过一过我想要的生活。

  小殷相对悠闲的二宝生活,可能与她是全职太太有关。在和迪安一样的职业女性中,拒绝二胎者不是少数。女性研究学会会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乔木表示,对女性来说,除了经济成本以外,还要计算生养二孩的时间成本。以高校这个领域来说,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漫长而艰辛,陷入评中、高级职称的激烈竞争下。很多女教师需要制定怀孕计划,把孕期、产期、哺乳期都计算好,在婴幼儿养育最吃力的头三四年时间内,还要闯过讲课、科研、学历、职称四大关。如果生育二孩,对于许多女教师来说,无异于放弃前途。

  也就是说,即使开放二孩,给了自由,也不是谁都想生谁都能生。

  宏观·分析——生孩子,从不是个人的事

  【今天,创业与创新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上的作用日益重要。与农业时代不同,人口规模不再是制约增长的负担,还成了未来产生更多创新的土壤。但是创新不只依赖于人口的规模,更取决于人口的质量。】

  提起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一个名叫马尔萨斯的人不得不提。这位英国的经济学家在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中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呼吁采取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影响颇为广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羿则表示,倘若这个国家是以农业为主,那它最主要的要素是土地,土地供给是有限的。劳动力的产出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递减。然而我国目前早已经进入了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过渡期。然而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我们又迎来了新的难题“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2013年1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女性研究学会秘书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英华举例说,日本的人口红利期起于1930~1935年,结束于1990~1995年,持续了60年左右。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人口红利期结束,日本的经济发展也陷入低迷。虽然人口众多不一定带来经济繁荣,但是纵观世界经济强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都是人口红利期。事实上,“人口红利”更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这一机会并加以很好利用才能使“机会”转变为“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有利条件。

  其实,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后,考虑到人口对于经济的影响,国内学者专家曾就生育问题提出过建议——2012年8月,中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向中央递交了一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的紧急呼吁》的公开信。

  郑杨表示,按照联合国推算的人口置换率,一个女性平均要生2.1个孩子才能保证人口总量不增不减。而目前中国是1.28个。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时,80后人口的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00后是1.47亿。若不修改政策,根据现状,有专家按计算公式推算,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或将剩下4.6亿。

  宏观·龙江——增人口,激励生育有难度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看,微观着眼于尽量减少妇女生育孩子的成本,职业女性的产假能否延长等;宏观主要着眼于公共设施完善,包括合理规划教育、医疗、住房等产业的发展。然而具体到黑龙江省则需要更多的考量。】

  按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研究教授梁建章的乐观预期,全面二孩的政策将让中国未来平均每年新增小孩的规模达到250万左右。按照每个孩子将带来每年3万元消费来计算,每年将新增消费750亿元。除此之外,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增加,房屋、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内的民间和政府的投资都会成倍放大,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保7”的目标。中国将继续成为一个朝气蓬勃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对投资者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全面开放二孩是拉动经济的一剂良药,已经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共识。然而,具体落实到我省,情况却有其特殊性。2014年4月22日,“单独二孩”政策在我省正式“落地”启动。满一年后,哈市仅有1875个家庭领取“单独二孩”生育证。记者从省计生委获悉,2015年全省新生人口出生率也仅为3.79‰。自2014年4月到2015年末二孩出生也不足5000人。

  对此,郑杨分析说,一般说来是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出生率越低,但是黑龙江虽然经济不够发达,但是出生率也很低。按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黑龙江省的生育率为1.03,远低于全国1.5%。更需关注的是我省为人口流出大省,东北三省每年人口净流出200万。这些出生人口以年轻人、高知群体为主,大大减少了生育的主力军,并且加速了黑龙江省人口的老龄化。

  从我省历次人口普查中,可以看到数据的变化:1953年,0~14岁人口占38.4%、65岁人口占3.2%。1990年,0~14岁占26.6%、65岁人口3.8%。2010年,0~14岁人口占12%、65岁人口占8.3%。

  在出生率上,1980年~199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均保持在15‰以上,1995年时降至13.2‰,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连续12年均在10‰以下,全面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2012年为7.3‰。

  “让人家不生是可以做到的,让人家生,你有什么办法?”这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都在思考的问题。一旦出生率下降就很难提高。发达国家也束手无策。政策、福利一定要跟上。周乔木说,关键是黑龙江省要真正的意识到这是一场人口危机。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每个家庭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可以说女孩们因为这一政策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这改变了家长对于女儿的、以及女孩对于自己未来的预期,成为职业女性的可能肯定高于全职太太。”周乔木说,正是因为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经济的独立,使得自我成就感已经不仅仅放在孩子身上。而且孩子,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消费者,在经济欠发达的黑龙江,让80后再选择生二孩难上加难。

  刘生表示,养儿防老已成过去时,孩子在很多家庭中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虽然国家的生育政策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现在到普遍二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保障等逐步完善,现代家庭更多地重视现有子女的质量提高,以及其他物品的享用,一般说来这会导致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逐年降低。

  除了培育资金难题,黑龙江还流失了生育的主力军,在这一现实上需要考量的更多。“我省可以在政策上多下功夫,刺激二孩生育。”马英华表示,幼儿园、保育所的建设都要跟上。还要打造更安全的社区平台。尤其是对职业女性而言,便捷、安全的养育环境更为重要。而且考虑到70后、80后人群中的高龄产妇,出台医疗政策、延长产假,给女性更加宽松的生育环境,才能做到优生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