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艳十三年养老护老矢志不渝 信念筑成托老广场

13.04.2015  11:31

  记者李飞

  4月8日上午,在与大庆西客站北面隔路相望的一处空地上,一处“爱心地标”正式动工。这就是占地6000平方米,计划投资200万元的大庆市共修院慈善托老所爱心广场。两个月建成后,这里将会成为让胡路区西晓和铁路地区上万百姓畅享其乐的新广场。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爱心广场是一项纯公益性项目,最难得的是它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于民间。项目发起人和组织者、实施者,是一个普通的大庆市民——王加艳。

  日前,记者有幸走近她,感受她爱心行动背后的种种酸甜苦辣。

   自己动手盖起托老所

  王加艳是大庆油田职工。当年退休后,做了几年生意,攒下一些家底。2002年初,有感于许多老人因为儿女工作繁忙而孤单无助,她萌生了创办慈善托老所的愿望。她联手七位有志于公益事业的爱心志愿者,变卖金银手饰、拿出工资和积蓄,买下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平房。小院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墙皮脱落,四周是破帆布篷子、铁丝网。但这群“找活儿”干、“找累受”的人们,自己动手拣砖头、和稀泥、叉大墙、盖偏厦、换彩钢房盖,创建了温暖的共修院慈善托老所。

  这是一个真正慈善至上的托老机构。开张之初,王加艳就约法三章:老人入托,不嫌不弃;无论贫富,吃、住、入托不收一分钱;对没有收入的义工,也免费吃住。

  2011年,王加艳和更多爱心志愿者共同努力,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在现址改建了堪称“高大上”的慈善托老所。这是一座宽敞、明亮的小二楼,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拥有40张床位,34位老人、16位义工。

  几年下来,王加艳和朋友们的善举声名在外,大庆甚至外地的老年人慕名而来,托老所经常处于爆满状态。没办法,一些义工晚上只好睡在食堂里。

   仙人掌“撑起”养老事业

  虽然托老所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好,但回想起刚刚创办托老所的那些年,王加艳和朋友们满腹心酸。

  记得那些年,为维持托老所的正常运营,王加艳们经常捉襟见肘,向爱心人士募集资金又不时断流儿。如何让托老所走好走远,让老人们衣食无忧,大家都愁白了头。一次,王加艳和家人通过报纸了解到,沈阳有个厂家生产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这种仙人掌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能清热解毒、降糖降脂、活血化淤、去腐生肌、调整免疫力、抑制癌细胞。她决定这是个好项目,能挣钱,这样,就能为托老所“输血”了。整整三年,种植米邦塔只投入不收入,家里的钱都搭进去了,还欠了不少外债。但王加艳没有退后一步。没有人敢吃,她们自己带头吃;没有人回收,她们推着三轮车出早市。终于,米邦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为方便外地人购买,她们又加工了便于携带的米邦塔粉和米邦塔茶。

  在托老所全体志愿者的努力下,如今,她们在大庆大同区八井子乡建成了占地36亩的11栋大棚,组建了食用仙人掌种植基地,并把所得全部用于养老、托老、临终关怀。

   信念筑成托老广场

  让老人们有所养,还要让老人们有所乐。

  托老所坐落于油田、铁路、地方“三管三不管”之处,对面仅一道之隔,是一块空旷的废弃地。去年,有人打起这块地的主意,私下圈占起来,准备建一处存放破烂的库房。王加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难万难,我也要把这里建成老人的活动乐园、居民的开心海洋。”抱定这样的想法,王加艳四处奔走沟通,建广场的想法得到政府、油田企业和社会各方的一致认可。

  爱心广场占地6000平方米,内设停车场、大舞台、高清电子屏幕、健身器材、景观灯、仿古凉亭、游廊、休闲长椅等。托老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建广场,王院长筹集资金100万元,个人拿出10万元,又想方设法发动社会力量筹集了100万元。

  为了做慈善,13年里,王加艳风里来雨里去,留给自己的是一副憔悴的面容、一身的疲惫和嘶哑的嗓音。这样做值不值?王加艳回答:“行善不易,不可多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就足够了。”

  2013年5月,王加艳荣获大庆市妇联公益慈善厚德奖,成为大庆市首届十大公益慈善人物。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