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农委典型引路 农民宣讲团诠释“创业经”

19.07.2017  11:34

  为了让更多有创业梦想的农民梦想成真,哈尔滨市农委从今年4月开始,组织24名成功创业的农民典型组成宣讲团进行巡回演讲,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去启发想要创业却找不到“路径”的农民。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几位成功创业的农民,发现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在打拼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很值得借鉴。

   不断学习依靠技术创新迈大步

  “全国百名农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姚宏亮是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提高稻米品质,帮助农民增收,2003年他从东北农业大学进修回来,便尝试发展“覆膜田”水稻,经过5年的努力,2008年有机水稻地膜覆盖技术取得成功,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他又发明了覆膜机,并随后将其改装了覆膜插秧一体机,比手工覆膜插秧提高功效20倍以上。

  机械覆膜水稻生产技术模式,使第二积温带种植稻花香等优质晚熟品种成为现实,亩可增产100~200斤,节水40%以上。

  “我觉得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更是成功的核心。”姚宏亮说:“创业经验不足、缺乏经济基础,以及遇到挫折后的不自信心理,是农民创业的‘常见病’,想办法一定会克服。关键是不能放弃学习,并在学习中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宣讲团员刘忠君是哈尔滨华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秸秆利用“四化”,即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以及原料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从2014年才开始尝试秸秆综合利用,最初只是将秸秆制成生物质颗粒,“单一产品很难形成产业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此,他又专门去南方省市和国外进行学习考察,从爱尔兰进口了秸秆打包一体机,还与大学进行合作,以此来深度开发利用秸秆。

  实践中他发现,根据收获时间不同,秸秆创造的“价值”也不同,夏季,秸秆潮湿,可将其作为饲料;秋后,干燥的秸秆既可燃料化,又可用作原料进行造纸,而被粉碎后的秸秆残渣,可以发酵作为有机肥……秸秆被“吃干榨净”,还形成了产业链条。他告诉记者:“农民创业一定要读懂政策,以此为基准进行研发创新,势必会事半功倍。

  紧跟市场“脚步”不断转型升级

  采访中,一些成功创业的农民告诉记者,他们紧跟市场“脚步”,通过卖得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这样企业才能越走越远。

  “全国百名农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王海燕是木兰县万宝工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她用柳条、树枝、桦树枝、秸秆等手工编织的工艺品,行销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等欧美国家,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

  王海燕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其实我属于二次创业,从父亲手中接过企业时,企业只是作坊式的,产品单一,不成规模,如果企业不转型升级就会有被淘汰的危机。”为此,王海燕开始参加各种展销会,研究企业定位及产品,探索如何与市场无缝对接。学习同行经验、组织专业的设计团队、自主研发产品……最终她的企业跟上了市场的步伐,并成功打开了国外市场大门。

  近年来,互联网营销方兴未艾,很多农民也开始“试水”网上营销,希望通过互联网找到更广阔的市场,延寿县农村淘宝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专管员付广洁就是其中一员。她从2013年开始“闯荡”互联网,她不仅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在网上销售,还帮助在网上代购农产品,她告诉记者:“代购代销的销售额在1000多万元。”东北黑锋雪蜜等延寿特产通过她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互联网销售有着广阔的市场,农民做电商,不仅是趋势,更能实现卖得好倒逼种得好。”她建议:“农民做电商,一定要找好市场定位,把好产品质量关,做好售后服务。

   创业“明星”热心“传帮带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哈市农民创业人数达16.4万人,创建农村创业实体3.67万个,创业总投资142亿元,创业收入32亿元,可见冰城农民创业已成燎原之势。农民的“创业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并且少走“弯路”?在此背景下,创业成功农民典型现身说法显得尤为重要。

  哈市农委科教处处长魏然杰说:“近年来,哈市涌现出一大批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创业事迹突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创业典型。我们希望通过身边成功创业典型的带动和示范引领,来开启农民的创业思路,拓宽致富门路,增长创业本领。

  据了解,今年4月至今,哈市农委已经举办了13场农民创业典型宣讲现场会,每场的反馈都非常好。姚宏亮告诉记者:“我参加了七八场现场演讲,每次会后除了现场交流经验,还有很多合作社的负责人到我的基地参观,学习新技术,并达成了许多共同发展的合作意向。”参加了10多场现场演讲的付广洁说:“演讲现场会上很多人都来向我学习如何做好电商,我会告诉他们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同时,更要注意服务细节的把控,用真心诚意换来更多‘回头客’。”刘忠君介绍,在演讲会后,很多农民都想来学习秸秆利用技术,为此他专门建立了培训中心,准备帮助更多的农民走上“创业路”。(记者李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