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贵在创新 竹林深处有园区 农民增收节节高 看江苏宜兴毛竹产业集聚区如何“接二连三”

30.06.2016  13:34
  竹林深处有园区农民增收节节高

——看江苏宜兴毛竹产业集聚区如何“接二连三

  包括竹地板在内的众多竹制品的工业化生产,不断提高着竹产业的附加值,让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分享更多收益。

  经过多年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环境,农业产业化要释放更大的活力与生命力,急需创新、转型、升级,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要求,也是龙头企业发展之愿景,更是农民增收之企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链条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在推动三产融合中必将发挥引领作用。  ——编者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6月的江苏宜兴,尽显江南气质。

  烟雨缥缈,竹下通幽。记者来到宜兴太华镇的毛竹产业集聚区,近距离感受占地900亩的泰华竹制品产业园区的扑面清风。从毛竹种植到竹制品加工,从物流中心到研发中心,从家具家居到文化创意,无不折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三产融合魅力。

  “产业园区抱持‘工业富镇、竹业富民’理念,通过发展竹制品深加工、流通、文化等产业,推动竹产业由块状经济逐步向产业集群转型,凭借‘一支翠竹’在宜兴绿色农业发展、三产融合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刘霞说。

  独木难成林,集聚创规模

  ——上下游企业抱团合体,实现一荣俱荣利益共享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宜兴属典型的鱼米之乡,山水资源丰富,为毛竹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其太华镇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面积10万亩,居江苏之首,年产毛竹40万担。

  据了解,以前毛竹加工企业都是零散分布,各自为政,为了争抢毛竹“货源”和市场渠道,常常是“明争暗斗”,利益受损在所难免。

  独木难成林,集聚才能创规模。伴随竹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规范引导,推行产业化经营,当地政府开始逐年投入发展资金,用于扶持竹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更新设备、改造工艺、研发新品,引导上下游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为更好地利用本地毛竹资源,培植毛竹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当地在工业区建设了占地面积达900亩的泰华竹制品产业园区,以无锡博大竹木业有限公司为主导。

  园区规划为竹地板、竹窗帘、竹地毯、竹模板加工四大核心区,配套现代物流中心、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形成竹制品研发、加工、展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具备年产竹地板400万平方米、竹窗帘1000万平方米、竹模板15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记者来到一家竹木业公司加工车间,机声隆隆,工人忙碌。竹子从流水线的这一头“”进去,经过多道工序,最终被压制成板材入库码放。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内销,他们还打通国外市场,来自海外的订单日渐增多。

  “从环保和生长周期来看,木材成林成材慢,而竹子具有生长期短、更新快等特点,长远而言,毛竹加工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这也是不少竹加工企业所抱持的普遍观点。下一步,企业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把竹制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该负责人说。

  企业围着园区建,“大龙”领着“小龙”舞

  ——园区集聚企业,企业反向加速园区业态渐趋成熟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毛竹产业园的建成,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扶持,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在扶持产业园建设的同时,与多个涉及竹制品加工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帮助园区内竹制品生产企业提高竞争实力,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

  记者来到园区核心企业——无锡博大竹木业有限公司,他们将竹子的开发利用可谓是“吃干榨净”。小到竹纤维袜子、毛巾,大到竹制家具,新工艺的运用,让每一寸竹子都得到了充分转化。

  “现在最火的就是竹地板,由于它是机械一体压制而成,减少了对粘合胶水的使用,因此在家居装修中大大降低了空气污染,市场前景广阔。”公司负责人说,传统竹材生产加工工艺中,竹材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而经过压缩拼接制作竹地板,每立方米能卖到几千元;现在,他们又将竹子分解为竹纤维束,经过碳化,压制成新型竹集成材,具有黑檀木等高档木材特点,制作高档家具每立方米能卖到几万元。

  为了体现“龙头”的主导作用,博大与上游的毛竹初加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定向购置毛竹加工半成品,帮助中小型企业开拓市场,有效带动了产业园内和周边近100家小型毛竹初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每年为这些企业带来共计约2000万元的利润。

  昔日的“小龙”中,如今不少已成长为新的领军企业,反过来拉动产业园区向着层次更高、业态更丰富的格局转变。如今,产业园区的“枝繁叶茂”,进一步加速了当地竹制品产业的成规模发展。仅去年,园区产值就达7亿元,占全镇生产总值的30%,创汇9000万美元,实际投资规模已达6.85亿元,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超过10家。

  农民跟着企业干,“雨露均沾”甜头多

  ——从东奔西跑自寻销路,到企业统购统销降风险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是合作好!以前每年都要自己到处找销路,东奔西跑还卖不了多少钱;加入合作社、跟着企业干以后,他们不仅给我提供技术,提高竹子亩产量,还帮我解决了销路难题,现在是有多少竹子他们就收购多少。”在竹山上,记者见到农民汤素芳,说起与企业合作的好处,她赞不绝口。

  汤素芳告诉记者,家里有竹林50余亩,以前卖竹子给经销商,每担只有20元,一年下来每亩收入不足1000元。于是,她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竹子,再卖给加工企业,每担价格为40元。“现在每亩竹子年收入在两三千元,比种粮合算,我准备再扩种五六亩,将自家闲置的山地全部种上竹子,哪个企业给的价钱合适,咱就卖给谁。”汤素芳笑着说。

  汤素芳所在的太华镇以前是全国知名的“油漆之乡”,化工产业约占全镇经济总量的1/3。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恢复青山绿水,当地政府关停了化工企业,将目光瞄向了既能涵养山水,又能搞绿搞钱的毛竹资源。

  “无论是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都应发挥在生产、科技、销售等环节上的优势,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种植,带动20万亩竹林走规模化道路。”华美竹木工艺厂有关负责人说,龙头企业就是要发挥“握指成拳”的合力和“接二连三”的桥梁作用,带领农民把高品质产品打入市场,打造企业的品牌,增加农民的收入。

  如今,农户跟着企业,感受到三产融合所带来的诸多甜头。首先,改变了过去乱砍滥伐、恶性竞价、破坏性开发等现象,使毛竹种植户走上了绿色种植之路,收入比之前有了较大提高。其次,合作社和规模化龙头企业每年稳定收购毛竹5万担,带动300多户农户年增收50万元。随着竹产业的发展,产销两旺的竹制品企业争相与竹农、合作社签订长期采购协议,让毛竹价格节节攀升。

  目前,园区年消耗鲜毛竹原料15万吨左右,解决当地及周边毛竹产区2000多亩基地产能,带动4000多人从事毛竹加工,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当地农民从毛竹产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近七成。

  如今,为了将竹子“吃干榨净”,他们还挖掘春笋、冬笋、笋干、竹木等竹林副产品价值,带动周边近百家初加工企业,每年为这些小企业带来2000万元的加工利润。“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型,形成了“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凸显了龙头企业在三产融合中的中坚地位,更是带动了农民收入节节高。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贵在创新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姜长云

  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推进,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也为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此后,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入提速阶段,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日益成为时代要求。为此,要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继承和创新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体系中,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地位。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组织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导向市场化、产业运作企业化、产业形态一体化为特征,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跨界集约配置,带动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一脉相承,但相对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又有丰富的创新内容和创新价值。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头和主要内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和拓展版。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农业产业化形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式倡导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结合,丰富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环保、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内涵,已经超出了传统农业产业化的边界。服务业引领或平台经济带动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式,大大拓展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应用创新的办法求解,必须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如此。

   用创新思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若干着力点

  推进经营主体创新和联合合作。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经营主体。除普通农户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还包括部分投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供销社、电商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也可以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经营主体。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边界更加模糊,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更加丰富,人才、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更加显著,更需要不同类型经营主体分工协作,甚至联合起来攻坚克难,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临界最小努力”。

  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立足农业,依托农村,惠及农民。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并且还在不断加大;导致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去产能、去库存”的推进和取消大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局部区域性、群体性农民减收的问题也容易浮出水面。在此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把带动农民增收放在突出地位。因此,相对于以往,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应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置于关键地位,努力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

  但是,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有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问题。目光紧盯促进当前的农民增收固然有其必要,但也要防止因此损害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效果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可持续性。要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放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突出地位,借此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鼓励领军企业——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增强对一般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进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升级,也是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间接带动农民增收。许多专家倡导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但是,“紧密”到何种程度为宜,也应因地制宜。不存在放之四海尽善尽美的模式。

 

 

  声音

   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两者理念高度契合。农业产业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了基础、提供了主体支撑、提升了发展质量,并为农民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建立了有效渠道。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包括龙头企业打通全产业链条促进要素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主体融合的模式,还包括引导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间跨界融合等途径。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农业产业化发展也需要创新、转型

  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要服务于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理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中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应总结推广典型模式和典型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产业化试点,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和服务方式;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创新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开展品牌建设和村企对接。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王乐君

   三产融合的灵魂是让农民分享二三产利润

  三产融合的灵魂是要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中的红利和利润,推动企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工商资本等经营主体的多元培育。三产融合不能就农村论农村,不仅是农业产业间的融合,也是城乡之间的要素融合,既要盯住产业纬度,更要放眼区域纬度。从产业维度到区域维度,可能就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与之前发展乡镇企业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地方政府要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好水电气等基本设施的同时,要加大光纤、宽带等现代设施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村发展“互联网+”。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巡视员邱天朝

   要实现利益联结机制的内部化

  三产融合体现的是一二三产业的交叉经营特征,“宰羊、吃羊、喝羊汤,种葡萄、酿葡萄酒、建葡萄酒庄”,这是对三产融合的形象比喻。产业化的产业界限非常清楚,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没有明确的产业界限,是要让农民享受农业经营的多重价值,而不仅让农民简单地分享加工方面收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内部化,是“一二三产业的连接和延伸”向“一二三产业的交叉和渗透”演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良彪

   扭转“国产的入库,进口的入市”局面

  三产融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国产的入库,进口的入市”等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局面下,就更要加快三产融合步伐,加速产业链各要素整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保供给,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产融合在摸索实践中,要靠内生的力量,依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依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发现办法和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农民弱势地位仍需政府持续扶持

  推进三产融合,路径选择很重要。可以选择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二、三产业,也可以支持龙头企业等主体向前延伸发展第一产业。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不能代表哪种融合路径更优秀。根据我国农业的现实特点,应坚持“双轮驱动”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既要支持农户、合作社,又要支持龙头企业,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夏英

   农业是“身体”,互联网是“翅膀

  三产融合的背后,金融是重要推手。企业在经营中,资金链关乎企业生命和正常运转,要学会用现代金融手段保证资金流、现金流的畅通。此外,要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平台,让农产品产加销借助互联网,实现要素快速整合、交换,实现产地、流通、市场等的有效对接。如果说农业是“身体”,那么互联网就是“翅膀”,借助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薛素文 杨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