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访全国政协委员周春玲

10.03.2015  12:27

  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和大豆、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对种粮农民收益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但是,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已经达到‘天花板’,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农产品竞争力正在减弱。”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周春玲建议,在保留现有农产品价格政策基础上,今后把惠农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
  黑龙江既是粮食生产大省,又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省份。周春玲建议,重点在田间道路、农田灌排设施、田间输配电设施等三个方面对黑龙江基础设施加大支持力度。
  “黑龙江田间道路大多修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道路标准低,田间道路基本处于停滞和弃管状态,排水沟淤堵严重,路面高低不平,涵桥失修,水流不畅,既影响农业机械进地到田作业,也导致农田排水受阻。加之2013年秋季,我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大量田间道路损毁。”周春玲说,目前,全省2/3以上的农田机耕生产道路需修缮或重建,其中水田区需修建的比重在一半以上。全省农村需修缮改造农田道路超过10万公里,按照沙石路面标准,路宽4米,每公里造价6万元,总需资金60多亿元,各级财政无力承担。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农田灌溉排水设施薄弱,尤其大中型灌排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全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86处,设计灌溉面积1848亩,大多数灌区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初期,工程建设标准低,尤其水源工程永久性的少、临时性的多,灌溉保证率极低;建筑物配套差,配套率不足50%;渠道防渗程度很低,防渗率不到10%,水田用水40%—50%损失在输水环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周春玲说,黑龙江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加大灌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力度,5年需投入200亿元,改造100座渠首工程,配套8000座控制性渠系建筑物,防渗渠道15000公里,建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
  此外,黑龙江省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田间没有输配电设施,农田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全省近70%的水田排灌用能采用柴油机,以每亩水稻生育期用水量为400立方米计算,采用柴油机排灌费用超过100元,而采用电能排灌费用在35元左右,相差近3倍,周春玲建议国家在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扶持。 记者 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