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淘汰 零增长 细数2015农药高层论坛关键词

25.09.2015  11:23

   编者按: 聚焦行业热点,把脉行业走势,9月17日~18日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农药高层论坛在广西柳州市举行,400多位农药业内人士汇聚一堂,深度交流探讨农药行业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成果。在此次会议上,农药管理政策变革、农药零增长行动、电商发展走势、新环保法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等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药管理政策的变化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最受关注的讯息。在本届高层论坛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巡视员陈友权透露了未来农药管理政策调整的几大方向。

   拟建老旧农药退出机制  

  据了解,目前农业部登记的农药产品累计有3万多个,而品种只有650多个,绝大多数农药产品都是多年登记、重复登记的同一品种,甚至同一产品,成为老旧农药。与此同时许多农药产品已登记一二十年,但一直没有生产销售,成为休眠产品。

  陈友权在讲话时分析指出,老旧农药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使用效果明显下降,部分登记使用超过20年的农药品种,经过连续多年使用直接导致抗性上升、效果下降,如阿维菌素最初防治螨类的使用浓度在2~3毫克每升,现在的使用浓度在9毫克每升以上,单位面积用药量增加了几倍。二是安全风险隐患较大,大部分老旧农药产品缺少残留、环境影响数据,有的产品剂型落后,生产和使用中容易污染环境。从今年监测结果看,克百威、多菌灵等老品种在农产品上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老旧农药造成的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占70%以上,如2,4-D丁酯等除草剂,每年都有多地上报药害事故。三是使用成本显著提高。农民为了保证防治效果,在此类产品使用中普遍存在加量、加次使用现象,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还导致农药用量持续增加,影响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建立老旧农药和休眠产品退出机制势在必行。”陈友权表示,农业部将梳理编制老旧农药产品清单,依法建立和完善老旧农药退出机制。拟对安全风险高、不合法合规、农业生产需求小、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失去应用价值的农药品种或产品实行行政机关强制退出;对登记资料不齐全的农药品种、产品给予一定资料完善时间,逾期不补充的,实行产品自然退出;对企业无意继续生产、登记证休眠5年以上的农药产品,实行企业自动退出。

   溴甲烷等8种高毒农药将分期淘汰  

  高毒农药的监管历来是农药管理的重点。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已先后淘汰了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33种剧毒高毒农药,现在登记使用的剧毒高毒农药(以原药毒性分类)有22种。陈友权透露,按照今年10月1日起将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的明确要求,农业部已制定初步的工作计划,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一是2019年之前淘汰溴甲烷和硫丹。根据有关国际公约,溴甲烷土壤熏蒸使用至2018年12月31日,硫丹用于防治棉花棉铃虫、烟草烟青虫的特殊使用豁免至2019年3月26日。拟于2016年底前发布公告,自2017年1月1日起,撤销溴甲烷、硫丹的农药登记。自2019年1月1日起,禁止溴甲烷、硫丹在农业生产上使用。

  二是2020年禁止使用涕灭威、克百威、甲拌磷、甲基异硫磷、氧乐果、水胺硫磷。根据农药使用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拟于2018年撤销上述6种高毒农药的登记,2020年禁止使用。

  三是到2020年底,除了农业生产等必须保留的高毒农药品种外,淘汰禁用其他高毒农药。

   推进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工作  

  当前,小宗作物登记用药短缺问题突出。由于缺乏登记的专用农药,导致小宗作物超范围用药、滥用药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影响产品质量安全,亟待加以解决。

  陈友权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小宗作物品种繁多。据调查,比较常见的小宗作物有155种,涉及特色蔬菜、瓜果、中草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油料等作物,常见病虫害超过200种。二是登记的农药产品少。一般的大宗作物种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而多数小宗作物仅分布在一两个省,相应的用药量很少。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由于登记试验费用比较高,而产品的销量又很少,企业不愿投入小宗作物登记。

  陈友权表示,针对此种情况,农业部将坚持重点突出、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划分作物和病虫种类群组,在同一群组内已有登记农药的,进行扩大作物登记。鼓励相关协会及农药企业开展联合试验。

  具体来说,将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各地开展小宗作物种类、病虫害发生及用药情况调查。制定《用药短缺小宗作物与病虫害目录》,指导各地开展小宗作物农药登记试验。组织专家开展小宗作物及其病虫害的群组研究,制定《小宗作物病虫群组目录》。筛选一批已登记的农药产品,进行群组扩作登记。无法通过群组登记农药的,组织开展联合试验,取得残留和药效试验数据后,特事特办,集中评审,加快审批速度。

   零增长要落地 关键念好“”字诀  

    今年农业部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药零增长的目标,在第八届农药高层论坛上,如何落实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成为热议的话题。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坚表示,农药零增长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药使用者、植保部门、农药企业、专业防治组织等方方面面,需要对产品结构、施药设备、营销服务、组织模式等进行优化,各方共同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促进农药行业向减量、高效的方向发展。 

    “从技术路径上来讲,要重点在控、替、精、统4个字上下功夫。关键是‘替’,即用高效低剂量农药替代低效高剂量农药,绿色防控产品替代化学防治药剂,高效现代施药机械、专业化统防统治替代一家一户农民分别防治。”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巡视员陈友权表示。 

    具体如何落实?陈友权指出,一是要引导农药结构调整。加速高效低剂量农药的创制研发,确保除草剂、杀菌剂增加的数量总体上少于杀虫剂降低的数量,在总量上确保实现使用量零增长。二是要推广现代施药机械。试验筛选适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新型植保机械,熟化使用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减少农药跑冒滴漏损失,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三是发展防治专业服务。扶持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组织,尤其鼓励农药企业、经销商、药械企业发展病虫防治服务组织,延伸服务领域,由单一卖产品、卖技术、卖服务向卖“三合一”组合转变,使优良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接地气,落地扎根。四是要创新绿色防控推广机制,建立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制定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的技术模式,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 

    “我国农药单位面积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倍,要大力推进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研究员张礼生介绍说,可以通过准确测报、专业化防治,减少用药次数;通过全程治理、适时用药,降低农药用量;通过升级药械,优化助剂,防止跑冒滴漏;通过统防统治、精准施药、添加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目前,各地已探索总结了多套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如长江中下游水稻可集成采用深耕覆水(灭蛹)、四诱杀虫、关口前移、见花打药、生物防治、稻鸭共作等技术模式,玉米可采用白僵菌+灯诱+赤眼蜂的模式,要加快推进绿色防控的推广和应用。此外,要大力开展抗性高、用量大且效果一般、剂型落后的农药产品替代。 

     提升农民用药水平是农药厂商的责任和使命  

    现在农药产业最明显的短板一个是研发创制,一个是农药应用技术水平。仅靠农技部门对农民进行用药技术指导是很难到位的,提升农药应用技术水平和农药投入产出比,农药厂商应发挥核心作用,在为农民创造价值之后再获取合理的利润。为农民提供农药应用技术服务和高质量的植保问题解决方案,是未来农药厂商的责任和使命。 

    ——黑龙江富尊农业综合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仁 

     新《环境保护法》不是棉花棒而是杀手锏  

    最新的《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新环保法对于农药生产企业更严苛,企业如果违规,特别是通过暗管、渗井或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企业会面临行政处罚,主要负责人员可能被行政拘留甚至被判刑。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处罚力度更大,特别是提出了“立即停止”、“按日计罚”等措施,企业违法成本大大提高。新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王炜 

     农资电商难度很大但有机会  

    农一网运行一年多来,目前已有5万会员,建了800多个县域工作站,在现在淡季的时候每天有100单的成交量,到目前的成交额已经过亿元。有了一定的成果,不过,做电商难度也很大,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很多经销商还不会下单。做农资电商很看重的一点是体验感和准时到户,做农村电商没有县域工作站的平台基础是不行的,从技术服务到纠纷的处理,都要靠它来完成。总的来说,农资电商有机会。 

    ——农一电子商务(北京)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兴林 

     农药剂型趋向环境友好省工便利  

    对近年农药试验及登记产品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杀虫剂登记数量和比例逐年递减,杀菌剂占比由25%上升至31%左右,除草剂占比由25%升至36%左右,产品结构趋于合理,混剂产品呈上升趋势,剂型和使用方法趋向环境友好、省工便利,如缓释粒剂、微囊悬浮剂等,申请试验产品显著增加。此外,小宗作物用药关注度提升,苗床处理剂开发受关注,种子处理产品和生物农药表现出良好发展潜力。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处长杨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