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吃货”:用味蕾织绘美食名片

29.07.2015  10:4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吃饭也流行起怀旧……只有在那些正在渐渐消失的菜肴里,才能找回熟悉的味道,它们有的早已淹没在高楼大厦之间,有的还能在破旧的老巷子里寻到,今天,我们带你寻遍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只为寻找记忆中的味道。”在哈市一群自黑为“吃货”的人,用味蕾和脚步穿梭于大街小巷,搜寻着散落在这个城市中各个角落的美食名片。上面这段话是微信上冰城吃货们的座右铭。

  探寻中,“吃货”们与美食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邂逅故事。

  “吃货”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隐藏在背街深巷中的哈尔滨独特美食,成为“冰城夏都”的另一张闪光名片。

  “吃货”的艰辛

  小胖:为吃一碗汤面,整整等了三天

  吃对小胖来说,已经是一种探索的代名词。

  小胖,本名为姜龙滨,目前,其微信公众号拥有5万名粉丝。

  “一次,朋友约我去吃汤面,我本以为只是去吃一碗普通的拉面或者牛肉面,但是朋友却说吃这碗面至少要提前三天预约。”小胖说。

  小胖的朋友要带他去的是一家日式料理店,店主号称在日本学艺8年,可以制作出地道的日本拉面。

  为了弄清为何一碗面要提前三天预约,小胖特意找到这家店,并与店主聊了起来。

  店主告诉小胖,制作地道的日本拉面,必须提前准备48小时。原料也必须使用日本进口的食材。

  店主表示,汤面中的汤不仅配方复杂,吊汤也要下大功夫,只为了这碗汤,厨师往往需要反复将汤熬煮24个小时以上。

  听到这里,凭借多年品鉴美食的经验,小胖已经感觉到,这家店的汤面的味道在哈尔滨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小胖和他的朋友们,在期待中度过了三天。“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和朋友们来到这家日式料理店,结果是我们5个人等了三天,每人就分到一小碗汤面。可很快我们就发现这份等待十分值得,汤面的味道真是好到没法说。”小胖这样描述吃面时的情形。

  店主告诉小胖,来店里吃饭的客人很少有人点这道汤面。主要是制作时间过长,一般客人没有耐心等待。还有就是,大家都认为,为了一碗汤面等待三天没有必要。“其实我的这碗面,只做给那些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吃。”临走时店主对小胖说。

  小胖表示,虽然为吃一碗面等待了三天,但令人高兴的是,他又发现了一个值得饕客们记住的美食。

  老艾:尝鲜“老巴克”,至今唇齿留香

  田雷,网名老艾,是圈内公认的哈尔滨民间美食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他还坚持在博客中撰写食评和吃后感,如今,老艾博客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78万次。

  “哈尔滨很多独特的地方饮食,都有西餐的影子,尤其受俄式西餐的影响比较大。”老艾说,比如,全国很多地方的人都认为金华火腿最好,其实哈尔滨也有一种风味独特的火腿“老巴克”,味道甚至比金华火腿更好,只是知道的人少。

  据老艾介绍,“老巴克”的制作沿袭了俄式火腿的制作方法,加工时间比中国火腿短,火腿成品肉色鲜艳,咸香风味,有烟熏的香气,十分符合俄罗斯人和我国东北人的口味。

  按老艾的说法,许多国家都有火腿制作的工艺,唯独“老巴克”与众不同。“常规火腿的制作往往要用到腌制、脱水等工序,这样做出的火腿便于长期保存,而‘老巴克’除23天的腌制外,主要用到了熏制的工艺。从最初的高温烘熏到热温熏,再到最后的冷熏,共计需要24小时的果木熏制。而这时,原本生的火腿早已经被熏熟了。这样制出的火腿,含水量高于传统火腿,其口感更加细腻适口,切开后,可以闻到特有的肉香,并且夹着淡淡的烟熏香味,十分诱人。

  “老巴克”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十分繁复。正因为如此,“现在能够制作出正宗‘老巴克’的商铺少之又少。今年5月份我有幸吃到过一次正宗‘老巴克’,每每想起那味道还唇齿留香。”老艾说。

  但是在老艾看来,仅仅吃到“老巴克”不算圆满,还要配以正确的吃法。老艾说,为了吃出正宗“老巴克”的味道,他们还特意配上了大列巴、格瓦斯。

  老宋:五赴神秘车库,吃到最美烧烤

  老宋,是宋兴文的网名。

  十几年前,老宋便开始在哈市的深街背巷里搜寻美食,并最终绘制成在冰城小有名气的“哈尔滨美食地图”,如今这张美食地图已经更新了8次。

  这样一个美食达人,曾经为吃一次烧烤5次吃到闭门羹。在安松街上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车库里隐藏着一家烧烤店,这家烧烤店被老宋誉为“哈尔滨最牛烧烤店”。

  “为了吃到这家店的烧烤,我先后去了4次,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找了朋友的朋友介绍才如愿以偿。”老宋说,这家店每天只在下午4点到5点30分营业,过了点儿就不营业了。而且这家店的烧烤只卖给熟客,生面孔就算多给钱也不卖。

  谈起寻访这家烧烤店的经历,老宋表示如果不是“吃货”肯定不会费这么大力气去找一家店。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吃了闭门羹——烧烤店休息。第二次下午5点30分左右去的,结果晚了,所有的东西都卖没了。第三次下午4点就赶到了烧烤店,店主夫妻俩正在门口准备还没开烤。但是却说东西卖没了——‘前一天就都预订出去了。’于是,我就跟店主商量明天再来。可得到的回答却是:‘不行,也都预订完了。’为了能尝到这家店的烧烤,我狠了狠心对店主夫妻说:‘那我就预订一周后再来。’可是,店主表示还是不行,因为我不是熟客。”提起当时的情景,老宋至今还是有些唏嘘。

  为了尝到被网友推荐为哈尔滨“最好吃的烧烤”,老宋发动周围的朋友寻找这家烧烤店的常客。“大约过了三四天,一个圈内的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是这家店的熟客,可以带我去这家烧烤店。这个消息让我欣喜若狂,早早地就跟这个朋友的朋友定好了去烧烤店的时间。

  进入烧烤店,老宋发现,这里果然与众不同。“烧烤店外面平平常常,里面却别有洞天。进去后你看不到怎样烤,因为烤串是在车库的一处像地窖的空间里,店主独自一人在下面烤,烤好后递上来。”老宋说,烧烤店里的品种不多,特色是‘烤炸弹’。“我知道的哈市以‘烤炸弹’出名的烧烤店有十几家,但真的‘牛’不过这家。他们家所用的肉都是提前腌过的,据说,腌肉的调料有近百种之多,秘方也只有店主一人知道,不仅如此,烧烤时也是店主亲自上阵,从不假手别人。仅凭这份神秘感,就可以称得上是‘牛店’了。吃过之后,烧烤的味道出奇的好。这家店绝对可以说是‘哈尔滨最牛的烧烤店’。

  像这样的“美食苦旅”,对老宋来说是家常便饭。

  “有一段时间‘涮毛肚’在哈市十分流行,但谁才是哈市第一家‘涮毛肚’却众说纷纭。经过考证,很多网友都说孙家屯的两家店才是哈尔滨最早推出‘涮毛肚’的饭店,并且至今还保留了‘涮毛肚’最初的滋味。”老宋说,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就赶往孙家屯寻找“传说”中的“涮毛肚”。

  在孙家屯经过与店主的交谈老宋发现,这里经营“涮毛肚”的烧烤店,最早的开业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显然不是哈尔滨风味“涮毛肚”的发源地。但这里的“涮毛肚”却有着独特的风味,可谓是“隐秘的美食”。

  “吃货”的理想

  让消失的哈尔滨名菜“复活

  独特的好菜就像一颗宝石,在城市的美食名片上闪闪发光。为了让我们这座城市的美食名片更加闪亮,“吃货”们不遗余力地搜寻着那些曾经风光一时,但又消失的哈尔滨名菜。

  早在上世纪初,哈尔滨就已经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各种美食随着不同国籍的人在哈尔滨聚集,其中很多饭店的当家名菜备受欢迎,但时光的流逝使这些名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宋兴文的理想是,尽量让这些消失的名菜“复活”。

  “在寻找美食的过程中,曾经听一位老哈尔滨人说起过,民国时期哈市有家名为岳阳楼的大饭店,其主食‘桃馒头’名满天下。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时,还有上海厨师专门来哈学习其制作工艺,可是这道美食现在已经失传。”宋兴文说,老人当时描述制作这种馒头的面,不是传统的发酵方法,而是采用啤酒花进行发酵。口感则是杠头、开花馒头和面包这几种面食的综合体。

  根据老人的描述,宋兴文开始研究恢复“桃馒头”的制作工艺。“恢复这种馒头最难的就是,现在已经没有人会用啤酒花发面了,而且几种面粉的配比也很难掌握。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面点师的指点下,经过无数次实验,去年终于找到了制作‘桃馒头’的方法。”宋兴文说:“当我拿着自己研制的产品,给当初那位向我描述过‘桃馒头’的老人尝时,老人连说这就是当年的那个味道。

  宋兴文表示,在恢复老名菜的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一些菜由于制作过程过于复杂,而且失传已久,一时间难以恢复。

  据宋兴文介绍,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有一道菜叫“六味豆腐”十分有名,但制作方法失传已久。

  为恢复这道“六味豆腐”,宋兴文查阅了很多菜谱,终于找到了其制作方法。可是这道菜中所用的主料,是用以栗子面为原料制作的豆腐,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宗的味道。

  可是,“栗子豆腐”去哪里找呢?宋兴文拜访了很多做豆腐的高手,没有一个人表示能够制作这种豆腐,其中有些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宋兴文表示,他不会放弃恢复这道菜的想法,下一步他准备专程去一次广东,看看那边是否还有人会做“栗子豆腐”。

  用美食装点“冰城夏都

  提起台北,很多人会想起当地久负盛名的六合夜市,而2015年沈阳打造的全亚洲最长的夜市——铁西兴顺特色观光夜市,也几乎以“病毒式扩散”的形式让其爆棚。

  冰城的众多美食能否成为美食名片?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郑昌江教授认为,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吃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文章可做的一项要素。打造哈尔滨美食名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餐饮行业,还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宣传和推广哈市美食。“除了要深入挖掘哈尔滨独特的美食之外,更要利用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广泛宣传,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哈尔滨有哪些独特的美食。

  郑昌江建议旅游主管部门开发一些APP应用,打包推荐哈尔滨的旅游特色和美食攻略。让每一个来哈市旅游的人既饱览了“冰城夏都”自然风光,又品尝到了独特美食。

  市饭店烹饪协会副会长秦四海认为,哈市应对一些濒临绝迹或失传的烹饪秘籍、菜品进行搜集、挖掘、整理、包装,陆续推向市场,最终让所有精品美食深深地“”上哈尔滨印记,即哈尔滨独有的烹饪绝技、本地的特色食材以及历史典故、传说、民谣等文化元素,形成真正的哈尔滨“美食名片”。

  郑昌江认为,哈市的一些特有美食还都以小规模的餐馆居多。有关部门应加大整合力度,将一些小而散的特色餐饮,整合成六合夜市或兴顺夜市那样的综合性规模化美食“集市”,使之成为哈尔滨标志性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