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为啥能引来“孔雀凤凰”?——黑龙江孟家岗林场科学兴林转型蹲点调查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日电题:“绿水青山”为啥能引来“孔雀凤凰”?——黑龙江孟家岗林场科学兴林转型蹲点调查
新华社记者王凯
从防火瞭望塔拾级而上,孟家岗国有林场的万顷人工林海逐渐映入眼帘,松树、柞树、云杉、水曲柳……形成了东北深秋油画般的五花山色。孟家岗林场党总支书记、场长梁晓东眺望着这片被当地百姓称为“小香港”的林场自豪地说:“‘绿水青山’为啥能引来‘孔雀凤凰’?因为我们既守好了‘绿水青山’,又让它变成了‘金山银山’。”
梁晓东告诉记者,从1956年建场开始,这里就十分重视引进人才,帮助他们要政策。
来自湖南郴州的孙国飞,2009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孟家岗林场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担任技术员。孙国飞说,由于林场重视人才,他除了每月固定的5090元岗位工资以外,还得到林场给每户职工分的45亩耕地和70亩红松林。同时他还养了10头牛、合伙种植大果榛子、入股水貂厂分红,“几项收入下来,一年最多时能赚12万元。”
与一些国有林区人才严重外流不同,孟家岗林场除了吸引来自外省的“孔雀”,还吸引了许多林场本地的“凤凰”毕业之后回林场工作,郑玉红就是其中一位。
“林场生态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裕,自然就愿意回来工作。”现任孟家岗林场苗圃副主任的郑玉红,1997年从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毕业后便回到林场工作,作为“林二代”的她见证了林场产业不断发展,目前她每月有6500元的岗位工资,加上入股林场水貂厂、分到的红松林和耕地,年收入平均能达到10万元。
“绿水青山”永续利用
孟家岗林场的干群表示,“绿水青山”的永续利用是生态致富的关键。全场经营总面积为1.55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176.6万立方米,通过狠抓森林培育坚守“绿水青山”,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造林!造林!造林!”梁晓东说,造林是林场的第一要务,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性地在林冠下引种栽培红松、落叶松、水曲柳等新品种,建设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和果材兼用林等“接班林”,并对相继成林的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不仅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还使林场的生态资源得到恢复。
记者在孟家岗林场看到,在已经间伐完的区域,新的树苗早已经按照规格栽种上。行走在林间,满地松软的松针散发出浓浓的松香,不时有小松鼠在枝头跳来跳去。
“每年采2万立方米人工林,当年还能剩3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越采越多’。”孟家岗林场副场长胡振宇说,通过科学育林、营林并严格遵守造林规程,林场的人工林实现了“采不完”。森林年生长量为5.2万立方米,年采伐额为2.3万立方米,年采伐量仅为年生长量的44.2%,森林资源的增长是消耗的2.3倍。
特色林副产业结合打造“金山银山”
为啥能吸引来人才?用梁晓东的话说,最根本的原因是通过发展生态营林主业和特色经济产业等,林场富了、百姓富了,既守住“绿水青山”,又让它变成“金山银山”,人才就愿意来。
43岁的林场职工王支付是林场水貂养殖厂负责人。他告诉记者,2013年林场投资兴建了这个水貂厂,产值最高达800多万元,每年盈利至少200多万元。他作为入股职工之一,每年最少能分红1万多元,再加上4800元的基本工资,以及分到的耕地和红松林,年收入保守说在七八万元,“但这在林场并不算高。”
张克君是孟家岗林场一个大果榛子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他说,自己和其他5名林场职工一起承包了300亩大果榛子林,一年净收入至少20多万元,“林场富了,百姓也富了。”
孟家岗林场通过科学的木材经营,每年主伐和中幼林抚育产生的效益至少1300万元。在提高林木质量的同时,林场还创建特色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经济体系,2016年实现总财务收入1800万元,真正将“绿水青山”转换成民富场强的“金山银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