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头鸟”可以成为“吉祥鸟”

29.10.2014  12:32

  当下,各行业都涌现出很多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人。刚退役的网球运动员李娜,更被誉为敢为人先、不怕做“出头鸟”的典范。然而,老话却说“枪打出头鸟”,认为保持低调才能安身立命,当“出头鸟”会带来更多挑战和风险。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做“出头鸟”?(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很多人不愿做“出头鸟”的原因,89.8%的受访者指出“‘出头’意味着更多风险”,85.9%的人表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8.4%的人认为是“‘出头鸟’一般没好结果”。还有35.9%的人指出是“文化传统推崇中庸”。笔者认为,把人们不愿意“出头”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偏颇的。

  读到《论语》中“危邦莫入,乱邦莫居”之类的话,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明哲保身”,但孔子并没有教育弟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本人或他的学说,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孔子一生追求“仁”,“仁”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道德范畴,是核心思想。他主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如此进取精神,岂有不愿意“出头”之理。

  比起“杀身成仁”,孔子更主张“不杀身以成仁”。“修己以安人”,必须以“修己以敬”为基础。如果没有把自己打理好,你就没有资格当“出头鸟”。硬要出头,不仅害了自己,还会殆害事业和别人。孔子对以勇著称的子路说,对“暴虎冯河”之类的人,我不和他共事。孔子追求威而不猛、泰而不骄,永执厥中。“中庸之道”,本意并不是中规中矩,无所作为,而是指处事恰到好处,有所作为。这比快意恩仇的走极端要难得多,结果要好得多。

  历史上被“枪打出头鸟”的,是有一些顽固保守势力扼杀了过于弱小的进步力量。但很多“出头鸟”要么是自身不过硬,要么是方法、时机不对头。历史经验证明,有些牺牲是必要的,而有些牺牲是必然的。笼统地说不愿“出头”,无益于树立进取担当的价值取向。

  据中青报调查,对于“出头鸟”问题,呈现两种倾向,对自己,都不愿意当“出头鸟”,而乐意搭“顺风车”;对社会,希望多一些人当“出头鸟”,自己就多一些机会搭“顺风车”,这不仅与现代主流价值不相符,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相悖。

  让“出头鸟”成为“吉祥鸟”,除了李娜可作镜鉴,中国首善陈光标具有标杆意义。他多年来“高调慈善”,虽遭社会诟病,之所以没有像一些缺乏修为的公众人物被“打掉”,是因为他没有放松“修己以敬”。他在近期发表文章:“作为公众人物,当祖国和人民有需要时,更应主动站出来,尽己所能,奉献爱心,为激发社会正能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他同时表示:“我真诚欢迎有关部门对我进行严格审查,并进行权威公布。如果发现违法行为,就严厉追究我的责任。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以我为守法的榜样。”

  看来,陈光标不仅慈善“高调”,修身也“高调”,他的“高调”与其说是为了引领社会风尚,不如说是敢于给自己套上人格“紧筘咒”,同时给自己“出头”也安上了保险。

  
文/易国祥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