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 活态 抢救 分享 ——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记忆资源建设

12.06.2016  11:35

      中国记忆项目是2011年在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它在中国的图书馆界是最早一批进行记忆资源抢救和建设的项目之一。根据分析与归纳,我们认为“记忆”二字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传统文献,二是口述史料,三是影音史料,四是实物文献,五是记忆空间。第一部分在图书馆、档案馆都有;第二、第三部分在我国图书馆、档案馆系统中收藏的较少;对于能完整还原一个记忆构架的还应包括实物文献。此外,人的记忆离不开产生它的时间与空间,时间虽然一去不返,但在记忆发生的空间中,仍蕴含着大量的记忆对象信息,因而我们也在进行第五部分,即数字化保护记忆空间的探索。

      “人本、活态、抢救、分享”,这是中国记忆项目的4个关键词。首先是人本、活态,过去的知识和记忆在图书馆里需要一个记忆载体——出版物或是纸质文献,才能收藏、加工并提供利用,现在我们可以跳过出版物和纸质载体,直接从历史亲历者的脑海里采集记忆,还可以用影像的方式去记录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被记载成文献而又即将消失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变迁。同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有大量亲历了国家、社会的各方面巨变的老人已经进入生命的晚期。因此,在中国记忆项目策划之初,我们就把抢救作为这个项目重要的任务。此外还有分享,分享是通过各种形态与方式进行推送,如展览、纪录片、出版物等。

      对此,我们采取“三步走”的方式展开工作:第一步是将图书馆已有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形成一个专题资源目录;第二步是新资源采集,在目录中检索,看看有哪些重要的记忆点,在已有传统文献上是缺失的,以此来指导口述和影音文献的抢救和建设;第三步是把传统文献和新建的口述、影音文献汇总在一起,形成一个记忆资源专题。

      目前,我们拥有并已部分提供利用服务的记忆资源专题包括事件、人物、文化遗产、民众4个方面,即:战争、灾难、外交等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学者口述史和学术资源库的建设,对象为我国各学科领域的老学者;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合作,以主题方式进行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其中项目是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实践过程,传承人是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被访问;和社会组织合作进行民众口述的收藏。目前正在开展的一个项目是中学生家史比赛,就是鼓励学生们去访问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作文,进行比赛。我们将收藏所有的投稿作品,作为国家图书馆一个特殊的、有意思的小馆藏。

      截至目前,中国记忆项目已经建设的专题资源有15个,完整在线发布的资源库有6个。在这15个专题里,已形成影音资源共1400小时。同时,我们举办了5场实体展览,出版著作共7部。除此之外,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重点项目,如东北抗联、非遗和学者口述。

      东北抗联是中国记忆项目开展的第一个专题资源建设,开始于2011年。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还意外地收获了一些实物文档。口述史工作者在和这些老战士或老人家互动的过程中是必须要建立信任的,因为他们把整个生命都呈现给你,把他一生的故事都托付给你。在访问过程中,一些老人主动地把他们珍藏一辈子的东西捐给了国家图书馆。因为他们觉得图书馆是永久保存文献的国家机构,是可以信任的地方,是他们记忆的归宿。

      另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们做了4个大的专题,包括年画、大漆、丝绸、文字,这4个专题已经进行了完整的网络发布。

      截至目前,“我们的文字”是在文化遗产类别里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资源建设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跟文字相关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00项,我们这里列出了76项。有人曾提出疑问,文字是人类发明的符号系统,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何书写文字,如何创造书写文字的工具和载体,这些文字是如何印刷的、如何保存修复的、如何艺术化的,这些技艺都属于非遗的范畴。在“我们的文字”这个专题里,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派出5个工作团队历时一年,行程5万公里,走访了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上海、浙江、四川、云南、陕西、新疆、西藏1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64个市区和城镇,收集了许多与文字相关的非遗项目的影像资料,采访了30位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时长约400小时。我们还为“我们的文字”项目做了地图、实体展览、多媒体展示,邀请了24位项目传承人来到展示现场,用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共同书写“羊年大吉”。

      第三类是学者口述。我们对很多海内外华人学者进行了访问,其中包括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美国著名的华裔图书馆学家钱存训先生,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馆长吴文津先生,还有丘成桐先生、叶嘉莹先生等著名学者。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们也一直在和世界各国的口述机构、学者进行交流。得益于这些启发和交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我们也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一是提供全长访问和文字稿浏览。目前我们公布的口述资源是节选和片段级别的,我们从2016年开始进行全长的转录和文字整理,并逐步提供开放服务。二是进行深层编目和注释。对影像文献,也包括口述文献,进行符合载体特点的深层编目,并进行必要的注释。三是开展多媒体检索和内容探索。四是开展内容和平台建设。通过实际工作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建设、保存、服务口述文献、影像文献的思路和办法,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建立起一个记忆资源的共享平台,使记忆资源建设者、收藏者和使用者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发布、使用记忆资源,并借此平台增进了解,互通有无。

      (作者田苗系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负责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3月28日  总第2892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