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宇:让爱穿行于“心”

30.06.2016  13:52

新闻背景: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计生委、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举办的2016黑龙江省首届“健康龙江”杯——最美医生”“最美护士”评选颁奖盛典在龙视新闻频道播出,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研究所所长、哈医大一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喜获首届“健康龙江”杯“——最美医生”称号。

已经10点45分了,刘宏宇迅疾走进办公室,两三步跨到办公桌前,脱下白大褂,从旁边的小衣柜里拿出围巾、大衣,边穿边问跟着他小跑进来的秘书接下来的行程。秘书回答着,绕开地下几只旅行箱。他经常有回不了家的时候,这些箱子装着他需要替换的衣服,旁边那个老式沙发的利用率比他家的床都高。秘书找出一只小提包,把他下午讲座需要的资料放进去,拿好,转身跑向电梯口叫梯。他走出门口,反身扫视了一下十平方米的办公室,思索了几秒钟,锁上门。

送他去机场的车10点就已等候在楼下,因为12点半前必须登机,雪天路况不好,司机要打出提前量,提前2个小时出发时间绝对不宽裕。可他想尽可能为那些远道而来的黑龙江省内各基层医院的医生多讲点东西,基层医院非常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上有提高,他组织的这个质量管理培训班已免费办了8期,报名非常踊跃。为了保证质量,每次只安排40个名额,因此不少人还在排队等候。幸运的学员非常珍惜培训的机会,在课堂上在参观科室病房的途中不断向他发问求解,因此计划的时间底线一再被突破。科里的员工们急得朝他直打手势,不断提醒着已经超时很多了,再不走就容易误机,最后是学员们看到了,主动停止提问,让他赶快准备出发。

坐到车里,他放松地斜靠着,拿出一罐咖啡饮料咕咚咕咚喝下去,从早上8点开始讲座一直到现在,他连一口水都没顾得上喝。秘书吴丹对他这种“行军节奏”的工作方式习以为常,只是连连抱歉给我们安排的釆访只能是跟车陪他去机场,利用路上这难得“”出来的2小时。而我们却震惊于他每天的工作都是密集的——早上七点到医院,早会、查房,听汇报的间隙吃上一口饭,耐心的处理完在病房焦急等待他看病的患者,九点多基本进手术室了,通常要到下午一两点钟才能结束,抓紧时间吃午饭,眯上十几分钟,下午的手术又开始了……

吴丹说,刘院长从早忙到半夜都是常事,他的空余时间全是碎片化的。双休日那根本不是给他设定的,就像今天,早上七点多就来医院准备讲座,下午要飞到黑河讲课,第二天还得去大庆,连夜再返回哈尔滨,而接下来的周一到周五,将会是一堆患者和一个个会议等着他,周而复始。

身为国内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作为主抓医疗和护理工作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副院长,刘宏宇并没觉得这种365天都是工作日的陀螺般生活有什么痛苦。“你选择了什么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他说。

导师     心灵的开门者

1980年的夏天,刘宏宇拿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开始真正意识到将要子承父业了。5年的大学生活就像八十年代的电影里演的那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穿着朴素,怀里抱着一摞书本,每天穿梭在校园里,寝室、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这是一批被后人膜拜的一代人,因为他们当年是“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欣逢盛世”的自豪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感,整日澎湃于心。日后,他们被称为是有“理想主义”“国家情怀”的一代精英。

刘宏宇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赵世杰教授,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有“心脏移植之父”之称的夏求明教授。这是两个对刘宏宇影响至深的人,他们在医学上的杰出贡献,给后辈铺垫了发展之路,指引着刘宏宇等一批学生不断向心脏外科领域攀登。刘宏宇也不负众望,在心脏移植、冠心病、复杂先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心律失常、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等方面均取得瞩目成就。

刘宏宇清晰地记得当年考研的情景。都说报考赵世杰教授的研究生非常难,难就难在他出题漫无边际。他不考本专业的,全是专业外的。当时刘宏宇拿的题有一个是关于ABC胆汁如何提取,这道题和心外科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赵世杰教授告诉他,你若要搞一辈子心外,你一定比我水平要高,知道的要多。我要了解你对其他知识懂得多少。

导师是心灵的开门者,导师的思想奠定了刘宏宇日后的风格——先做人,后做事。潜心科研,淡泊名利,踏实治学,勇于创新,不屈不挠,坚守理想,以“大医”为终生奋斗目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刘宏宇特别希望“大医精神”能得到广泛弘扬,担忧逐利观念会污染医生这个群体。

他把医生分成四种:大医型、技术型、商人型、大哥型。他倒是不担心技术型的,这类医生就是整天埋头钻研技术,业务上没得说。虽然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一些矛盾问题,比如患者急需救治但经济困难,他就两手一摊没办法解决了,但这类人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而商人型医生是让人害怕的,他盯着患者的口袋看病,用商人的思维对待病人,把最挣钱的技术、药品、耗材等用到病人身上,而不是采取最恰当的诊疗手段。这种人很危险,如果他只是个小医生,可能影响的只是部分病人的利益,但如果他是学科领导者,他就会带坏整个学科的风气,这样一群人会影响整个社会。

大医”是最稀缺的,但却是患者最需要的。不是知名医院大牌医生就是“大医”,小医院的普通医生也可以成为大医,标准就是你是不是把“救死扶伤”当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是不是看病时不考虑个人得失,做到“医者仁心、淡泊名利”。

爱在搏动的“”中延续

我想活。”当43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佟承强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刘宏宇时,刘宏宇读懂了那眼神里的恐惧和期待。他不能让这丝微弱的生命之火熄灭,“住下吧!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脏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正值壮年的佟承强却已经被疾病折磨得像个衰弱的老头。最近这两年,他在各医院反复住院,也不过是每次住半个月,靠点滴维持生命,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除非换一个健康的心脏。别的医院束手无策,所以只能来哈医大一院,求助于刘宏宇。可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心脏移植手术,是心脏外科最顶尖的技术,刘宏宇在这个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同行刮目相看,因为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杨玉民的手术,就是刘宏宇跟着他的导师,我国著名的心外科专家、哈医大二院 夏求明 教授以及多科专家共同完成的。二十多年来,刘宏宇接过老师衣钵,通过不断探索钻研,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数字上看,这项手术并不多,阻碍这项技术实施的原因并不是难度、费用,或者患者术后排斥反应等情况,而是“供心”的严重匮乏。没有供心,像佟承强这样的患者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2015年5月8日,佟承强的病情更加恶化,心脏即将丧失功能,如不能马上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生命随时可能终结。那时的佟承强,感觉他躺在床上活着都是极限。就在这时,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绿色通道传来消息,一位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已经脑死亡的患者能捐献心脏,家属为了实现患者的愿望,忍着悲痛办理了捐赠的相关手续。幸运的是,这颗心脏与佟承强配型成功。那一刻,不仅仅是佟承强,很多人都兴奋不已,甚至喜极而泣。

要完成这样一台移植手术,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捐献者的脑死亡状态,这需要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协调员和黑龙江省红十字会的密切配合;其次是进行“供心”的维护,由心外科组成的供体治疗小组负责,确保供心状态完好;再次是进行取心手术。这次取心手术是由刘宏宇亲自完成的,因为这个手术一定要迅速,尽量缩短心脏的“热缺血时间”,以保证供心的质量。那颗健康的心从捐献者体内取出,移植到佟承强体内,仅用了129分钟。

此次手术的重点也是最后步骤就是移植,方法是“双腔静脉法”,整个手术一共有五个“吻合口”,分别是左心房吻合口、下腔静脉吻合口、上腔静脉吻合口、主动脉吻合口、肺动脉吻合口,这些吻合口都是需要缝合的部位,也都是心脏的主要供血血管,在移植手术完成,移植的心脏重新恢复跳动时,产生的压力会对这些吻合口造成负担,一旦任何一个吻合口出血,对患者来说都是致命的。所以这项技术需要术者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刘宏宇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脏移植方面的临床研究,自1992年与导师夏求明教授一起为我国存活时间最长“换心人”杨玉民实施心脏移植以后,又先后为于文峰、冯志远、叶建华等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并协助其他医院开展心脏移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接下来,他要为佟承强主刀。

一旦开始手术,平日里温和的刘宏宇就像换了个人。他的手术成功率非常高,不仅源于精湛的技术,更因为他总是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个环节,细枝末节绝不松懈。因为他明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一个生命,不能出一丝纰漏。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贴吧里经常有学生询问师哥师姐,报考刘宏宇的研究生累不累,得到的回答是累,而且会挨骂多,但是值!因为能学到很多东西。

刘宏宇自己就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勤奋的医生,他说自己没啥秘方,就是靠勤奋。当年临床实习时,他每次都把教科书上的解释抄录在病历上,他说每写一遍就强化了一遍,写过五遍十遍,那么这个知识就变成长期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为了掌握血管缝合技术,他可以连续几个月,每晚不停地练;为了不影响手术,他可以一整天尽量少吃东西不喝水,争取不上厕所。有的人一年的手术量才两三百台,刘宏宇最高纪录是一天做了17台。因为,慕名找他的患者太多了。

来之不易的捐献器官,很幸运又配型成功,似乎老天都在帮助佟承强。为了这次生命之爱的延续,刘宏宇率领着他那支国内屈指可数的心脏外科团队,在手术室里奋战了5小时零45分钟,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当看着移植的心脏重新开始跳动时,做了一夜手术的刘宏宇终于露出了笑容。

对于患终末期心脏病的病人,心脏移植是最后的出路。”刘宏宇说,由于供体短缺,很多病人都在等待中去世。在美国,每年进行心脏移植3000多例,中国有着数目更多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但是实际全国每年实施的手术只有300例左右,每年都有许多患者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鉴于心脏移植的现状,为了使心脏移植更好的发展,2015年,在北京组建了中国多中心心脏移植医疗协作联盟,全国共13家医院加入到这个联盟中。东北三省仅两家医院,哈医大一院便是其中之一。

  底层情结”深植于心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似乎是中国士人传统的精神追求,刘宏宇说,自己是一个不适合走仕途的人,只适合当“好医生”。他认为自己合乎“”的标准,并没有故作谦虚。“我对医生这个职业痴迷,对医学技术肯钻研,对家乡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

他说,自己是个“情结”严重的人。的确,他对那些默默奉献而生活在底层的群体,如农民、下岗工人、警察、士兵等,都有很深的“情结”。三十年前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在身体上留下了沧桑的印记,腰背不再笔挺,头顶已落了雪,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变得练达,唯有初心一如既往。

最近几年,媒体报道过很多刘宏宇和团队为贫困患者筹集医疗费、开展公益项目等事迹,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的状态下,得到社会很大反响和百姓的赞誉。刘宏宇也坦言,这些帮助并非一己之力能做到,而是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很多“大款朋友”都帮助过他的患者解决医疗费和生活费,他们说,就是冲着刘宏宇的人品。

曾有一位患夹层动脉瘤的公交车司机,因家庭贫困想放弃治疗。刘宏宇得知后马上找到他,告知他病情非常凶险,而且瓣膜脱落阻塞股动脉,现在已经造成循环不畅,不及时手术还将面临截肢的境况。安慰患者不要考虑钱的问题,会想办法帮他解决。刘宏宇对他说,如果钱能买来一条好腿,我帮你买!

有了院长的“担保”,患者的心踏实下来,留在了医院。这个手术难度高、危险大,为确保手术成功刘宏宇亲自操刀,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动脉瘤切除了,腿也恢复正常不用截肢了。结算时,患者亲属和单位七凑八凑的钱还不够手术费用的三分之一。科里减免了一部分后,刘宏宇拿出存折准备要兜底,同病房的另一位患者家属听说了事情经过非常感动,当即捐助3万元表示对刘宏宇的敬重。

刘宏宇把医生的责任看得很重,不管多么辛苦,只要有患者找他,只要他接手了,就一定负责到底。对一些“错投”到他门下的患者,他积极协调其他科室,找那些他认为心正靠谱的医生为患者诊治。患者没有家属陪护,科里的员工就轮流给买饭,患者没钱治疗,刘宏宇不是自己出钱就是发动他的那些“大款”朋友赞助。

一位心脏移植成功的患者出院后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后续的抗排斥反应药物没法保证按时购买服用,刘宏宇不但拿出钱帮他买了一辆面包车,资助他儿子考        驾照开车拉活,还帮他开了个小卖店,贴补家用。他动员科里员工和家属坐患者的车上下班,去他的小卖店买东西,包车费等从来都是只多不少。刘宏宇说,为了这些患者,他绝对舍得用面子去求人。既然手里有点权力,个人有些能力,就把这些优势用在正地方。职工说,在刘宏宇的影响带动下,科里就像一个大家庭,解决患者的困难那就是职工的分内事,连家属们也都习惯积极帮忙想办法。

刘宏宇性格豪爽,不世俗,任何阶层的人都喜欢与他交往,他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他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分享,因此他有不少朋友。他也有不少媒体的朋友,但熟悉他的记者都知道,帮他宣传公益宣传技术他欢迎,报道他个人成绩却非常不乐意。他说做点小事就找媒体宣传,放大给公众看,是一种浮躁的状态。他不想漂着,只想沉下来做事。

由于经常去贫困地区义诊,刘宏宇发现农村有很多先心病儿童由于医疗条件差和经济上贫困而得不到有效救治。怎么办?靠自己拿存款补助肯定不现实,必须找“大财主”。于是,他拿自己的名声当敲门砖,与相关的基金会一个一个洽谈,最终与这些基金会牵手成功。

哈医大一院作为黑龙江省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免费手术救助活动的指定医疗机构,与“神华—爱心行动”、华夏慈善基金会等多个慈善组织进行项目合作,每年大约治愈先心病患儿400-500例。“知道咱们省先心病儿童为什么越来越少了?都让我们治好了呗!”这一刻,他像个调皮的孩子显摆着他的自豪。

他的内心似乎藏着慈善的使命,这是个不赚钱又操心费劲的苦差,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干这个?刘宏宇觉得,对那些贫困的人,经济上的帮扶让他们获得健康其实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帮助,可以让他们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你帮助了一个人,然后他影响了他周围的人,继而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成就感,会让你内心很欣慰。

当个好医生需要“走心

大医如同大德,都需要宗教一般的坚守和奉献。刘宏宇特别强调医者当有佛心。其实,这与是不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无关,对生命的虔诚和敬畏会让人心静,而静下来才能倾听到别人的心声,体会别人的需求。“只要能解决患者痛苦,就值得我们去努力。”刘宏宇这个“剖心”者,能解读人心,理解人性,他总是会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给自己提出要求。

          他说,医患关系在伦理学上定义得很清楚,就是一个人有痛苦向另一个人求救,这是患者;一个人给他解除了痛苦,给予了帮助,这就是医生。二者互为主体,更重要的是二者是平等的关系。“患者要求什么?安全,效果好,创伤小、用药副作用低,费用可承受。这些能做到患者就满意。”作为医生,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刘宏宇认为用心去琢磨,才能有好办法。走不走心,患者会感受到的。他的理想主义再次表露,“我觉得招收医学生时,除了成绩外,有天赋、有品行、有仁爱之心、乐意奉献的才可以入选,那种满脑子算盘的人,让他选别的专业,去当商人。

医生如果从本身纯粹的角度想,治病救人是第一位的,这么想,他就会想尽办法积极去抢救治疗。想当好医生就别想当官,要想患者的需求,什么技术更有效?能使创伤最小?要把心思用在这上面。而不能只从自我角度考虑,有自私的考量标准,否则一些责任不敢承担,一些风险不敢去冒,一些挑战不敢尝试。

医患之间摩擦多,患者总是不满意,发牢骚,刘宏宇就琢磨,到底是咋回事?通过一段时间观察,他发现,大部分患者是觉得住院了没人管,因此发牢骚。外科医生通常早上七点多开完早会,八点半就上台手术了,有时要忙到晚上十点多才下来。医生消失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又是这样,患者见不到医生,觉得没人管了,内心急躁不安起来,甚至生气,到处找医生,发牢骚。刘宏宇问患者:“那你咋不问护士呢?”“患者不是归医生负责吗?护士知道啥。”患者觉得戴帽子的护士只会扎针,所以除了打针换药从不找她们。而护士是轮流的,也不知道具体该负责哪个病人,问哪个医生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那么患者究竟找医生想问什么?刘宏宇通过询问得知,患者的问题基本就是“我的医生是谁呀?今天都有啥检查啊?啥时候做手术啊?谁给我做啊?得多少钱呢?几天能出院啊?监护室里待几天啊?疼不疼啊?”诸于此类的事其实护士都能解决,于是刘宏宇决定搞“医护一体化”,让一组护士负责某一组病人,分担医生的工作,当好病人的管家。这样一来,患者有平常的问题都不去找医生,直接就问管理他的护士,他们觉得自己有人管了,需求也能解决了,牢骚果然少了。

医生的专业以病人为导向,病人的需求就是医生的方向。在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上,刘宏宇的改革也是以患者受益为出发点。微创理念、快速康复理念、设立亚专科(专病专治理念)、高等级监护室等等,都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的举措,因此效果显而易见,颇受欢迎。

1997年,他在东北三省率先应用激光打孔心肌再生血管化技术治疗冠心病,当时国内只有三家。此后,他又在省内率先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进行常温冠状动脉搭桥的技术,至今已完成3000余例,成功率99.5%,数量达东北三省之最,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在东北三省率先应用保留二尖瓣全瓣生物瓣置换同时进行冠脉搭桥手术。2001年主编完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试听教材《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在省内还率先成功地完成用带瓣外通道治疗复杂先心病永存动脉干和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狭窄。2001年《心脏移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他获得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优秀医师奖”(金刀奖)。此外,他还承担着一些学术职务,曾被评为感动龙江人物。

正是这些傲人成就和远见卓识,使刘宏宇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家,一名大医跃升。黑龙江省卫计委主任赵忠厚曾给予刘宏宇高度评价,“刀刀有责,刀刀有情”。

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锦旗,心怀感恩的病人很多,有的每年都会来医院看他,当他是亲人,发自内心地感激他。而长久地为病人着想也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刘宏宇很少抱怨,因为没有时间可浪费,他的时间都用在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上。他觉得,在浮躁的社会里更应坚守信念,时间长了,仁心就像本能一样跳出来。导师要培养学生“仁爱之心”,但他却很少说教,觉得做比说更有说服力。他说,从我做起,或许能带动大家改变。

静观内心     在手术室里修行

在哈医大一院,刘宏宇是一个受职工欢迎的副院长。他专业牛,关心职工,管理上有水平。每年医院举办的管理课,他的讲座总能引起轰动。“我都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感悟,不用书本上的东西。”他曾经仿照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讲了一堂刘氏版本的关于医院管理的《论十大关系》,包括“院长和副院长的关系”,“医生和护士的关系”,“医院和医生的关系”,“医患之间关系”等等。用段子式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哲理命题,将中国社会最困扰的“关系问题”捋得一清二楚,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阵阵,职工都被刘宏宇的才思和幽默折服,连院长周晋课后都走到他跟前,说了三句评语“挺难讲的,看了不少书,讲得不错”。

能把关系讲得透彻,但在生活中刘宏宇却并不热衷于搞关系,特别是那种觥筹交错中拉关系的场合让他觉得特别不自在,每每找理由拒绝,然后躲在书房里,享受难得的孤独。他研究了很长时间毛泽东思想,办公桌上摆放了一尊毛主席的站立像,他说,这是一位让他越琢磨越有兴趣研究的伟人。

近年来,中国商界掀起了一阵对毛主席崇拜的热潮,包括马云、张瑞敏、柳传志、王传福、任正非、李彦宏等,都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养分来探索企业的经营之道。据说马云曾在企业内部推行过三种“毛氏管理”,以“延安整风运动”来统一价值观,以“抗日军政大学”加强团队的管理能力,以“南泥湾开荒”来培训销售人员如何对待客户。和这些企业家们不同,刘宏宇“拿来”的毛泽东思想是那句妇孺皆知的语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是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我怪。”刘宏宇自嘲了一下,却并不在意。

他就是想琢磨透让自己着迷的东西。“为什么毛泽东思想重新盛行?我认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人民树立了一种信仰。”“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洗脑口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种远大理想,是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领袖的境界。”“它并不是空洞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为人民服务是完全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你为患者全心全意的服务,得到患者的信任感激,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个崇拜毛泽东的企业家也是刘宏宇感兴趣的人,从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的身上刘宏宇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水瓶座的独特思维,“技术男”的坚韧不拔,在才华和天赋的支撑下,一种骨子里散发出的清高傲气,别人没想到的敢于去想,别人没干过的敢于去干,别人做不了的敢于去钻,“理性”、“激情”、“创新”、“坚守”、“谈笑风生”、“静默不语”……这些矛盾的词汇在他们的身上却奇迹般的和谐统一。

王传福以“”“”的标签著称,敢于创新,走“技术型领袖”路线,不屑于那种廉价的垄断式营销,这正暗合了刘宏宇的学科发展思路。

刘宏宇笑着说,目前的心外科就像一个“破落的贵族”。的确,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给心外科剩下的“”都是高难度的,费心血的,不讨好的,不赚钱的,别人不乐意做,或者说根本干不了。但刘宏宇依然要探索,要前行,为了科学,为了患者,他清楚自己的方向在哪儿。他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大的视角去看发展的脉络。他说,把心内心外整合,成立循环系统学科,是他的目标。他要以互补、合作、发展、共赢的方式,走创新之路。

有些话他是放在心里不说的,比如这个“破落的贵族”让他倾注的心血。在一个对暴发户垂青的时代里,他依然坚守着贵族精神,就像一面旗帜,以独特的力道,在风中猎猎作响。刘宏宇说,很多时候他也会有心情压抑的感觉,排解的方法就是去手术室。站在手术台上可以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只关注手上。相比手术室外面的江湖纷扰,他更享受在手术室里的这种修行。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吴丹 供稿)


刘宏宇主任 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研究所所长,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自律与维权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心脏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多项职务。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金刀奖”、“首届健康龙江杯-最美医生”、“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当代大医精神代表”、“十佳龙江健康卫士”等多个荣誉称号。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1年,每年独立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千余例,尤其是2012年率先在东北三省开展了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2015年5月成功完成黑龙江省首例器官捐献心脏移植手术。近几年发表21篇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105,累计影响因子56.826。主编医学专著6部,试听教材2部,曾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内各种奖项近2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10余项,尤其是2011年承担了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同时还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卫生部行业基金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