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丽和她的宠物们

15.10.2014  12:21

  □文/摄 本报记者 张清云

  一个半小时车程只为看看“孩子们”

  12日9时,记者跟随哈市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几名义工从道里区经纬九道街出发,奔赴位于新农镇万家屯附近的哈市犬只留检所。启程前,该协会负责人刘春丽将一堆食品装上车。90分钟后,车到达留检所。看到刘春丽,50多只小狗从狗舍钻出,边叫边摇头晃尾。随后,刘春丽和义工将买来的蛋糕掰碎,喂给小狗吃。这次跟刘春丽过来的5名义工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今天的任务分别是用纸糊上犬舍的窗户缝、给刚刚入所的两只小狗注射预防针以及修理一只小狗的毛发。

  建会之初成义工11年来倾注太多精力

  据刘春丽介绍,2003年哈市小动物保护协会建立之初,她就加入义工队伍。3年后,她被推举为该协会的负责人。11年来,她倾注在小狗身上的精力太多了:头发白了,牙快掉光了,还患上好多疾病。越来越多的流浪狗,食物、药品、狗舍……都在考验刘春丽。没办法,协会容不下流浪动物时,就寄养在她家。

  几年前,由于收养的流浪小动物超过150只,她在江北农村找到一处相对便宜的大院。小动物治疗痊愈后如没人领养,就会被送往这里。刘春丽每天早上抱着受伤的狗去医院打针,然后和义工喂协会里的猫狗、打扫犬舍,再背着药物辗转近40分钟到江北……晚上回家她也睡不着,时刻惦记着狗狗。

  刘春丽正在喂狗

  “它们就像我的孩子,几天不见真是太想了!”虽然哈市犬只留检所于近日在道里区新农镇万家屯附近正式挂牌投用,生活在哈市小动物保护协会的30多只流浪狗有了新家,但它们仍牵动着主人刘春丽的心。20多公里的路程,她每周都坚持带其他几名义工前往留检所看看那些“小家伙”。

  虽然没有回报但会坚持到干不动为止

  今年60岁出头的刘春丽依然每天为她收养的“小家伙们”忙碌。由于协会义工大多是在校大学生,流动性大。11年来,她带领一届又一届学生为流浪、伤残的小动物们撑起“保护伞”。随着流浪小动物日益增多,资金早就难以为继。这些年,刘春丽不仅搭上了退休金,还将和儿子一起挣的10多万元钱投了进去。为此,儿子都和她闹翻了。“虽然没有回报,但我会继续坚持,直到干不动为止。”刘丽说。 刘春丽正在给狗狗修剪毛发

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