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成长——化工学院本科生科技创新工作扫描

09.01.2015  18:31

            哈工大报讯(通讯员 李佳杰)在化工学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同学们来说已经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自我想法的实现、一种优秀习惯的延续。学院立足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从2009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凝聚了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的整体育人力量,使科技创新伴随每一位同学的成长成才。

          以激发兴趣为源泉,科创选题量体裁衣
          “你平时更关注哪些方面的科研动态呢?”“你对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了解有多少呢?”“你对纸张树脂材料感兴趣吗?” ……通过反复询问,指导教师姜再兴基本了解了同学们的兴趣点所在,结合学生的兴趣为他们选择了本年度的科技创新课题。他说:“科技创新的选题很重要,这涉及到同学们未来一年甚至是两年的努力方向,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题目才是最适合他们的,这样量体裁衣地去选题会维持他们的兴奋度,保证他们的科技创新工作顺利进行。”
          在化工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学院首先严格贯彻实施导师制,控制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规定教授指导不多于2名学生,副教授及讲师指导1名学生,确保指导质量。学院从选题立项这一初始环节入手,在原有导师直接安排课题的基础上,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根据专业方向提出一部分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供大家选择;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师生讨论后便可参与立项答辩。所有课题的选择与确立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来进行,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挖掘学生兴趣后,学院注重兴趣的持续激发,围绕科技创新开展知名专家教授讲座、经验交流会、优秀项目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
          据统计,6年来化工学院共有26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0项、校级项目190项,本科生科技创新参与率达到100%。

          以启发思维为导向,科创过程全程管理
          “我非常喜欢来实验室学习、工作,因为科技创新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索的方法。”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王文辉说道。
          化工学院在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强化过程管理,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学院通过讲座、交流会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指导学生及时了解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能源与环保用分离膜研究、PBO纤维合成制备等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逐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导师负责学生项目的日常管理,学院集中开展项目中期检查。
          2009级本科生王文辉就是过程化管理的最大受益者。他为了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从大一春季学期便开始进入实验室,熟悉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导师戴长松通过长谈了解到他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实践经验较少的困境,为他精心规划学习内容、指导实验开展。王文辉为了尽快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常常放弃假期休息时间泡在实验室中,即使在有课的时候他也会每天坚持在实验室学习3个小时。在自己的努力、导师的指导和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下,他所负责的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顺利通过学院的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并获得2012年度校科技创新一等奖,期间他发表SCI论文一篇、国内期刊论文一篇、国内会议论文两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逐渐成长为科创达人,并在毕业后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深造。

          以强化能力为目的,科创成果凝练提升
          为了强化创新能力、凝练科创成果,学院组织项目答辩小组进行答辩考核,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小组组长。答辩过程中,项目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总结表达、逻辑思维、科研严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优秀的研究项目推荐参加学校和国家竞赛。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学院共有20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顺利结题,其中获得一等奖20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11项。学院还搭建了化工实验技能竞赛和本科生创新论坛两大交流竞技平台。化工实验技能竞赛吸引了理学院、基础交叉学院、市政学院、航天学院和化工学院等院系的50余支队伍参赛,拓展了参赛选手的思维视角。学院科协主席尚云飞说:“技能竞赛吸引的参赛队伍一次比一次多,比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实验思维的系统性训练。
          本科生创新论坛引导同学们将创新成果总结成为学术论文,两届论坛共征集研究论文、研究综述等中、英文论文80余篇,内容涵盖了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池负极材料性能及改性研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新型陶瓷膜、晶体材料和硅材料的合成和稳定性等研究方向。
          “记得当时我还是大二学生,作为工作人员的我看着台上学长学姐们条理清晰、思路严谨的报告展示,我自己也有一种走上讲台的冲动。”2011级本科生梁彩云说,她我在那时便开始认真准备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最终获得国家级立项。她挑战新领域,大胆采用新方法进行材料的合成,反复改变合成条件、尝试不同方法,通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破。她在导师王志江的指导下七易其稿,于今年8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化学A》发表论文,文章被期刊选为当期封面。
          正是通过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提升能力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学院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逐步形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科技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优秀学子,其中王文辉团队、刘长瑜团队分别入选2012年和2014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韩佳亮、闫春秋组成的FG团队在全国高校首届环保精英高峰论坛中获得银奖;尚云飞、温小玉和张东杰负责的课题在中国“华为杯”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中分获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本科生目前累计发表论文20篇,其中高影响因子论文1篇、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3篇、会议论文3篇。
          不断鞭策化工学子们树立学术理想、培养创新思维、创造科研成果,化工学院正在以创新引领成长,让本科生的创新之路越走越精彩。

编辑:闫明星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