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引擎澎湃动力增
全面振兴,动能从哪儿来?哈尔滨全面发力,向创新驱动要能量。创新,正成为牵动哈尔滨振兴发展的澎湃引擎。
“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冲破束缚各方面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
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成果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跻身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新常态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把握机遇,驱动发展,打造领跑哈尔滨全面振兴发展的“科技动车组”。
“双创”平台孵化“下金蛋的鸡”
“孵化器是生产公司的公司,也是今后诞生更多中小企业的主力军。”去年11月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海波到道里区“龙门客栈”科技企业孵化器调研,他把孵化器形象地比作“会下蛋的鸡”,并称“没准儿这样的企业里面就会出现第二个马云”。
“陈书记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让我对孵化器创业信心倍增。”龙门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董事长邹元新说,“孵化器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业的‘痛点’,为他们找到资金和成长模式。从长远看,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
去年以来,哈尔滨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之势。市科技局安排专项资金1215万元,争取省专项资金4050万元,新增万众创新谷、中关村基地等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持股孵化项目252项,孵化场地5万平方米。在今年发布的2015年中国城市创业融资排行榜中,哈尔滨市以创业融资金额22.64亿元名列第11位,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有优势、赢得主动。而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瓶颈”的关键所在,就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突破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时下,在哈尔滨,努力培育“下金蛋的鸡”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项项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相继出台:深入实施“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破解制约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三权”瓶颈,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南岗区打造“创新创业一条街”,将“校所集聚带”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哈尔滨科技成果转化整体环境正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在科技创新城,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说,“从科研立项到产业化,政府的扶助无处不在。”
创新不停,发展不止。今年底,预计哈尔滨市新增科技企业1000户左右,新增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科技企业200户以上。到“十三五”末,全市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将提高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科技富矿”掘出振兴“源动力”
履险如夷的爬壁机器人、精准切割的焊接机器人、动作灵活的仿生四足机器人……在哈南工业新城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展厅里,各种形态各异、功能强大的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而更让人欣喜的是,它们已从实验室走出,成为市场上抢手的新产品。
方兴未艾的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引领冰城制造业迈向“两化融合”的标志性新兴产业。2014年12月,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和哈工大共同组建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仅一年半时间,集团就吸引硕士、博士达300余人,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3亿元,迅速成长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企业。
从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船舶等制造业的装配、焊接机器人,到能够炒菜、迎宾的生活服务机器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哈尔滨正通过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撬动传统产业由“制造”向“智造”升级,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为全面振兴凝势蓄力。
“科技创新成为哈尔滨经济可持续增长内生动力。”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说,哈尔滨市要围绕打造国内领先的优势制造业板块,实施特种作业机器人、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引领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哈尔滨认识到,创新能力是一座城市的制空权、话语权,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把把科技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的“金钥匙”。
在全国50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哈尔滨列第9位,其中科技成果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列第6位,堪称一座“科技富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哈尔滨实现新常态下“动力转换”的最优选择,也是基于城市资源禀赋清晰认知的精准发力。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的论断,为哈尔滨指明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根本方法和路径。”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说,“现在,哈尔滨正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哈尔滨新区探索体制创新
近日,哈尔滨市宣布,哈经开区和平房区将构建政区合一的新组合,实行机构统一管理。合并后的机构减少60%,“16+5”的高效政府新架构崭新亮相。松北区与哈高新区实行统一管理,撤并职能相近、配置重迭部门,精简50%机构。
这标志着哈尔滨新区系列重大改革正式启动,哈尔滨市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迈出探索性的一步。
作为我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去年底刚刚获批。被国务院确定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文化旅游聚集区。
作为抢抓“一带一路”和新一轮东北振兴历史性机遇重要的区域产业承接平台,哈尔滨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确立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主战场。
作为哈尔滨新区重要的产业支撑区,政区合一的新组合呈现出诸多“尝鲜”之举:成立经济功能区;设置督查专员;组建服务中心……
“新区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哈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平房区委书记于得志说,“通过体制机制的科学再造,我们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着力打造精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释放创业创新活力,做到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发展要素向新区集聚、重大项目在新区摆放,加速把新区建设成为支撑全市和带动全省振兴的新引擎。”
“这次两个区机构整合是哈尔滨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对职能的重新梳理,是从名称上的改变到职能上的优化配置。机构整合融合后,内部实行扁平化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减少管理层级,最大限度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府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松北区委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四川说,行政区与功能区的有机融合,用功能区的一些政策优势来带动行政区的发展,用行政区形成的社会服务良好体系来为功能区服务,能够极大地释放出“1+1>2”效应,“两者的整合融合”是功能互补的强强联合,是空间和体制共同创造的一种优势。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