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拔“穷根”——甘肃、安徽、内蒙古扶贫三事
【盘点2014】
因地制宜拔“穷根”
——甘肃、安徽、内蒙古扶贫三事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一年来,通过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各地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着力让精准扶贫“落地生根”。通过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甘肃、安徽、内蒙古等地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了帮扶到户,措施到人,探索出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扶贫之路。
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村民方荣军在清除自家光伏发电板上的灰尘。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甘肃陇南:“触电”经历改变农户致富观
“把产品变成商品,把商品卖成品牌。”这句话并非出自哪本管理学教材,而是甘肃陇南市成县索池乡农民曹革放的口中。
曹革放所在的甘肃陇南成县,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核桃产量位居全国所有县区第二位。但是对于47岁的曹革放来说,遍布山野的核桃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长期以来,从树上摘下来拿到集市上销售或等人来收购,是他一直进行着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一年多的“触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观念。
“线下客商收购核桃一斤只卖6元,而网上一斤能卖24元,过去一年我通过淘宝网店卖掉了将近1吨核桃,多赚了3万元。”曹革放说。
作为陇南市最早发展电子商务的县区,2014年,成县通过电商共卖掉约5000吨核桃干果,占全县核桃总交易量的五分之一,线上交易额突破1.6亿元。
不仅在成县,如今在陇南,从基层干部到普通农户,洋溢着浓厚的电商氛围。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贫困农民开始通过网络翻越万水千山,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寻找信息化时代的脱贫致富之路。
“现在全市已有网店5900多家,2014年网上农产品销售收入达7.8亿元。”短短一年多时间,陇南电商的蓬勃发展,超出了陇南市委副书记张旭晨的意料。
“高速公路可能通不到西部的每一个山村,但信息高速路可以到达,电商扶贫的模式也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赶上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列车。”谈到未来发展,张旭晨说。
安徽金寨:太阳能光板开启脱贫“新路”
走上安徽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大桥组方荣军家屋顶,斜立着的一块块巨大的太阳能光伏板赫然醒目。屋顶一侧的电表箱里,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这个小型家庭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也标示着太阳能为这个贫困之家带来的财富。
“光伏电站建好后马上就能发电,每个季度结算一次电费,一年下来可有不少收入呢。”方荣军一边清洗着光伏板上的灰尘一边说。
方荣军一家四口,三人病残,紧靠他一个劳力养家。从2014年3月4日开始并网发电以来,方荣军家的光伏电站已经累计发电2950多度。全部并网后,不到一年的“卖电”收入就已近3000元,这个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2014年,金寨县开始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共有2008户贫困户参与了光伏发电项目,900多户陆续脱贫。
贫困户缺乏启动资金,金寨县采取“一分为三”的办法为他们筹集资金,其中县财政扶贫资金解决三分之一,中标企业捐助三分之一,贫困户自筹三分之一。
在尝到光伏扶贫的甜头后,2015年,金寨县的光伏扶贫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计划再发展1万户贫困户加入光伏扶贫项目,带领更多农户走上脱贫致富新路。
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扶志
入冬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头号南村贫困户张喜旺常去村里的种植养殖大户家串门。“种啥养啥,人家看得准,我得多学学。”他腼腆地笑着说。
由于身有残疾,张喜旺无法干重活。过去,他家4口人只有靠天吃饭的旱地,家中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困难。去年3月,他从农行四子王旗支行申请到3万元扶贫专项贷款,购买了拖拉机、水泵等农机具,并改造出9亩水浇地。去年由于大旱,当地旱地遭受重灾,张喜旺家水浇地里的土豆却获得丰收,每亩纯收入1500多元。
“扶贫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当前光靠财政资金满足不了需求,贫困户贷款又缺乏抵押物。”内蒙古扶贫办主任刘忠诚说,为加快扶贫步伐,在参考完善部分旗县做法的基础上,2013年11月自治区启动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首批覆盖57个贫困旗县,惠及大批像张喜旺这样的贫困农牧民。截至2014年底,农行内蒙古分行已累计向4385个嘎查、村的11.1万户农牧民发放扶贫专项贷款51.7亿元,向92户扶贫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等机构贷款10.4亿元,共辐射带动了40多万贫困人口。2015年,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范围已扩展到80个旗县,实现旗县全覆盖,将有更多贫困农牧民获益。
“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后,农牧民和企业拿到的钱由过去的财政拨款变为银行贷款,从无偿给变为要偿还本息,用好贷款,才能还本付息,从而被激发出发展动力,改变了等、靠、要的心理,起到了扶贫扶志的作用。”刘忠诚说。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