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开发办通过“互联网+农业”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03.04.2017  18:23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创新之举。

一、哈尔滨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状况。我市“互联网+农业”发展形势良好,截止2016年哈尔滨市重点打造了44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3个区县级物联网服务中心,目前已初步形成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线上线下销售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多种“互联网+农业”发展类型。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探索,总结出了有推广价值的二种模式,2016年,五常、双城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项目,被哈尔滨市政府向全市复制推广,“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以五常市卫国物联网平台项目为例,省市农发部门通过2014-2015年连续投入财政资金3050万元,建设物联网物联网展示区500亩,核心区5万亩,示范区50万亩,走进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监控大厅,大屏幕上一片片稻田里的水位、含氧量、水温等指数一目了然。轻点鼠标,24个乡镇163个监测点的50万亩稻田实景一览无余。五常“智慧稻米物联网解决方案”项目是哈尔滨市首个用农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项目,立足于农业生产自动化监测、精准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服务,目前已经实现了对水稻生产全程监控、田间管理的远程控制、农业技术远程服务及五常大米全程溯源防伪。如首批进入“臻米网”的五常金福米业有限公司,2015年合作社635户农民,流转土地33210亩,入社农民亩收入1643元,比不入社农民亩增收443元。2016年合作社新增入社农民736户,流转土地42348亩。公司最贵的鸭稻米可以卖到100元/斤,欧盟有机认证大米可以卖到49元/斤,中国有机大米12-19元/斤,绿色大米8-12元/斤,完全依赖有了物联网全程监控和溯源系统。在提升稻米品质、增加附加值的同时,探索了现代农业“互联网+”新模式,示范推动全市、全省绿色安全食品产业发展,提升了五常大米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擦亮“五常大米”的金字招牌。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互联网+农业”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然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互联网+农业”缺少顶层设计。目前全市还缺少统一的战略规划,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很难承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目前,许多电商巨头已相继在农村地区建立服务点,为当地农民提供网上购销等相关服务,但农村上网的软硬件条件还没有得到改善,“上网难”仍然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艰巨。三是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挑战重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巨大,商机多,但是小微电商企业因抵押、信用资质等原因,在融资时无法得到银行授信,同时又因农村电商发展和盈利模式尚不清晰,致使资金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很难扩大经营。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须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三、“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几点建议。“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未来我市应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优势,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大投入,健全考核奖励机制。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我市应由市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形成统一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也可以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增设“互联网+农业”专项资金,提升“互联网+农业”资金支持力度,健全“互联网+农业”考核奖励机制,对我市各区县市“互联网+农业”发展好、效益突出的项目予以增加资金扶持,让“技术新、前景好、接地气”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

二是逐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由市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专项资金有序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全市的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省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三是夯实人才储备,实施“走出去”“ 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我市涉农部门干部职工应更多“走出去”,掌握当今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脉搏,向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借鉴未来可参考的发展模式,也能使政策的制定更接地气。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人才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哈尔滨市既可以通过优厚的政策和待遇从全国各地引进“互联网+”、“大数据”的专业人才,也可以立足内部挖潜,建立本土人才培养机制,从全方位、多角度、各种形式加大对我市互联网人才的培训力度,使我市“互联网+农业”发展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互联网+农业”能发挥多大作用关键在于农民,应通过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服务、技术支持让农民了解互联网智能农业模式在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品质控制、增强自然风险抗击等方面对农业生产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是继续探索可以推广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农业开发办将在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方面做出探索,将互联网与哈尔滨市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如在五常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项目的基础上,探索“互联网+农村综合服务”新模式;在双城蔬菜产业园区探索“物联网管控有机化栽培种植+冷藏保存冷链物流运输+精品配送和网络电商双线销售”等全新的蔬菜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延寿县加信镇信合水稻合作社农业开发项目区探索“互联网+创意农业”等模式。推进“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和基地电子商务建设,将我市传统隔离的农业一、二、三产业环节打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通过“互联网+农业”模式挖掘我市农产品品牌潜在价值,扶持一批立足哈市、面向全国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使我市传统农业走向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

(来源:农业开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