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复原乳管理 鼓励鲜奶生产

04.03.2016  11:19

  近年来,受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进口奶粉数量激增等因素影响,一些乳品企业开始大量改用进口奶粉复原乳作为乳制品原料。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杜宇新等多名委员联名提案,认为这种情况将直接冲击我国奶牛养殖业,不仅使乳品的营养价值受损,更背离了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乳业健康发展,建议加强复原乳管理,鼓励鲜奶生产。

  市场现状

  低价进口奶粉严重冲击市场

  委员们调查发现,去年1至11月,我国进口大包粉66万吨,约合528万吨生鲜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进口液态奶约40万吨,同比增加33%。同时,进口大包粉到岸价格屡创新低,长期保持在1.5—2.5万元人民币/吨,而国内乳品企业用生鲜乳生产奶粉成本在3.3—3.5万元/吨。价格倒挂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乳品企业纷纷选择使用进口奶粉复原后再生产,限收或拒收生鲜乳,从而导致新鲜营养的生鲜乳销售受阻,严重阻碍了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消费观念

  大众对“复原乳”不甚了解

  委员们调查发现,大包粉加工过程主要使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方式。在高温处理中,牛奶中的维生素等一些不耐热营养成分遭到破坏,同时,鲜奶中的赖氨酸、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等成分失去活性。

  用进口大包粉复原后生产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粉,经过两次超高温处理(一次是超高温灭菌生产大包粉,第二次是大包粉复原后高温生产乳制品)后,乳清蛋白变性率最高可达91%,营养价值大打折扣。生产商通常通过后期添加来满足国标要求,且未明确加注使用还原乳的标识,使消费者知情权受到侵害。另外,进口大包粉经过境外加工、储存运输、报关等程序到国内再生产,保质期已大大缩减,复原后生产乳制品时,重新标注分装日期,使即将过期的大包粉“重获新生”。而消费者普遍对产品原料新鲜度、营养成分、保质期、配方人种差异及本土化等问题了解不足,特别是对复原乳的基本知识和国际主流的巴氏牛奶不甚了解,再加上乳品企业长期误导的宣传方式,造成消费者不科学、不理性的消费习惯。

  委员提案

  建立乳制品标复制度

  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强化液态奶标复管理制度,建立配方粉及其他乳制品标复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鼓励使用鲜奶生产乳制品,建议进一步加强湿法工艺生产管理,鼓励使用鲜奶作为生产配方粉的原料,同时大力发展以新鲜牛奶为原料、能够更好地保持鲜奶营养价值和纯正口感的巴氏奶。此外,建议按照食品安全法、《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等有关法规,进一步强化准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开展复原乳检测,并同步加大国产和进口乳制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