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力疗法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获新进展

03.01.2017  12:03

  黑龙江日报讯(蒋永兴 生利健 衣晓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将声动力疗法成功用于股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的治疗中。经对36例患者临床应用及定期随访结果表明,这一新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及缩小粥样硬化斑块,增加病变部位血液供应,改善肢体疼痛及头晕目眩等症状,显著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已多次在《超声化学》、《科学报告》、《血栓与止血》、《细胞生物和生物化学》等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获得10余项专利技术,并应邀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是人类老化性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及外周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医疗方法。专家介绍,声动力疗法的原理是将低频低强度超声与卟啉类药物相结合,利用卟啉类药物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沉积的特点,结合低频超声的穿透力,将能量由局部体表传递至斑块深处,活化聚集在斑块内的卟啉类药物,进而调节细胞功能,起到改善斑块炎症环境、稳定甚至缩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病变部位管腔增加,纠正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作用。迄今为止,已有36例病人受益于田野团队的这项新疗法,患者特点以老年人群为主,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70岁。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人因为间歇性跛行引起的疼痛或颈动脉狭窄所致脑供血不足等问题就诊。这36例患者共包含病变股动脉斑块150处、颈动脉斑块47处。在声动力方法一至三次治疗后第30天复查发现,其股动脉斑块部位血管平均直径狭窄率由之前的57.13%改善至47.94%,颈动脉斑块部位血管平均直径狭窄率由之前的59.13%改善至52.72%。

  一位中年男患者,由于30多年的吸烟史及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致使他的双侧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极为严重,既往曾在血管外科接受过髂动脉支架植入术。目前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的症状也非常明显。在详细的筛查中,田野确定该男士双侧股动脉斑块多达15处,最严重处血管直径狭窄率达86%。田野当即为他开展了声动力治疗,结果其症状两周内即获得显著改善,自觉下肢乏力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缓解。一个月后复查,其病变处平均血管狭窄率改善约10%,病变最严重处血管狭窄率由86%改变为72%。到现在,这位男士共接受3次声动力治疗,在病变部位血流改善的同时,相关功能学检查踏车试验证实,该患者由治疗初期无法完成踏车动作试验,到治疗后最远行走1里路,证明声动力疗法的确能显著提高间歇性跛行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如何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声动力疗法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创新性方法,具有起效快、无创伤、可重复的诸多优点,通过体表多普勒超声定位斑块,将低频超声能量由体表传递至斑块位置,数小时即可完成全部诊疗过程。该临床研究目前最长已随访至第18个月,尚无1例患者发生血管闭塞、血栓栓塞等心脑血管事件或需要介入及外科手术。

  随着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加,现已成为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在东北寒地地区,因气候及饮食等诸多因素,心血管病发病率更是远远高于全国其他省份。田野教授表示,这项探索性临床研究初步证实声动力疗法可以快速抑制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期望通过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测结果对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争取早日将声动力疗法大范围应用于多部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中,以解决这一危害公众健康、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的重大顽疾。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