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亮丽冰城最美的绽放

01.05.2017  10:43
  草长莺飞,惠风和畅——这是春天的风景画

  挥汗如雨,披星戴月——这是五月的劳作图

  “劳动最光荣”,

  这句呐喊仍然是时代的强音

  因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因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通途。

  那个站在街角的平凡身影

  一旦站上岗位,便成为发光体

  绽放出光芒和风采。

  劳动者是时代的主人

  是当之无愧的先锋队

  是社会力量的脊梁。

  节日里,本报记者走近他们

  以诗情赞美他们

  以图片勾勒他们

  以文字铭记他们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细节!

  “匠心人”贾春成

  给天舟一号披“征袍

  赵喜国 记者 徐光胜  

贾春成在测量合金材料。

  4月20日,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吹响了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集结号。在这艘货运飞船上,东轻提供了关键的高端铝合金材料,尤其是飞船货物舱用材料占比更高达40%。这一天,贾春成通过电视屏幕观看“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舒了口气,一种喜悦又奇妙的关联感再次油然而生——这些合金材料中的大多数经历的第一道工序,就是他操刀把关的熔铸作业工区。从“神舟”“嫦娥”“天宫”到“天舟”,这位40岁出头的熔铸技师,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一次次成为中国航天工程供给链条里的重要参与者。

  在平房区东轻公司熔铸厂北线熔铸作业工区,厂房里机声隆隆,贾春成正在用对讲机紧张地部署工作,身边的监控设施实时显示着工区几台熔铸炉现场的熔铸进度。生产各种高端合金材料,熔铸作业是第一环节、也是关键的工序。不同系列的合金铝水在熔铸炉复杂工艺环境下,最终形成大块的高端合金锭,由此开始具备了航空航天等领域对材料的特定性能要求基础。

  熔铸环节对各工序的指标要求十分苛刻。“比如,熔铸时的温度、速度、铝水注入量等,稍有偏差,熔铸就失败了,这批合金就成残次品,”贾春成说,第一个步骤在他们行话里叫“开头”,与国人常说的“万事开头难”同等之意。每铸造一批性能符合指标的中高端合金材料,解决“铸造一次开头成功率”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从业21年,贾春成从一名铝合金铸造工人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他一直执着于一件事——从各生产环节分析影响一次开头成功因素,不断完善措施,提高铸造一次开头成功率。

  去年8月,东轻公司专门成立由贾春成负责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已开展两个攻关项目,着重解决作业工区铸造开头成功率低及探伤成品率低的操作、工艺问题。”贾春成介绍,当年11月,工作室熔铸一次开头成功率最高达到了91.1%,同比高出近20个百分点。

  多年历练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工作技能,使贾春成多次组织完成国防军工重要材料的铸造任务,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某系合金板材工艺研究》,并试铸成功了某系合金多种超大规格铸锭,填补了国内空白。

  “智多星”陈强

  为清洁机械修“铠甲

  记者 胡玥

陈强在维修清扫车辆。

  为了让节日期间的城市环境更好,让市民在更干净的街道、公园、广场上出行和游玩。半个多月前,全市各区加大对大街小巷的水冲洗频次。“五一”期间,哈市又遇大风天气,各区出动所有水洗车每天在街路上循环洒水降尘。

  车一忙起来,道里清洁大队维修组副队长陈强就更忙了。当记者在乡政桥下的维修车间看到陈强时,他正在记录一上午维修的三台清扫车的各种小毛病。记录后,他又和他的两名大学生环卫工徒弟钻到垃圾压缩车底下检查,研究如何改装这辆车,能让车上几种易磨损零件延长寿命。

  陈强经常对他的22名队友们说,“咱们不能把自己当修车工,要当工程师,干活必须动脑筋。”陈强知道,在2012年道里区成立这支队伍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要节省车辆的维修时间和成本。随着城市机械清扫作业率的提高,清扫一线必须掌握更多机械作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掌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

  2012年以前,陈强还只是一个爱琢磨的扫路车驾驶员,被调到维修队以后,他的爱琢磨就派上了大用场。5年里,在对全区900辆清扫、清雪、垃圾收运车维修的同时,他带领队友对各类机械创新发明改造几十处,研究改造机扫队水洗车及干扫车吸尘箱,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为清洁大队每年节约维修资金数万元;改造水洗车辆的喷雾装置并加装“大力神”水枪,做到一车多用,路面、道牙子一起扫,人工、机械配合灵活作业;利用平时对滚刷、马达、三脚盘、液压等设备的维修知识和经验,对车辆维修流程简便化,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

  5年中,他的每一个“五一”都在繁忙的劳动中度过,和他一起干活的队友也从当初的4个人增加到了22人。

  “蜘蛛人”李宝亮

  峭壁谷底清垃圾

  周万常 记者 齐鸣    

  凌晨4点多,李宝亮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洗漱一下,直奔凤凰山景区,在那里和队友会合,开始每天的巡山管护工作。

  五月的山中,仍带寒意,李宝亮裹了裹外套,加快上山的步伐,5点前必须赶到景区。

  “五一”期间,大批游客来凤凰山游玩,李宝亮和队友们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李宝亮和他的43名兄弟,是凤凰山景区的管护队成员,景区里的大事小情全都由他们包揽。检查防火、垃圾清运、游客安全、基础设施维修……其中最危险的工作就属危崖清洁了。

  李宝亮说:“凤凰山景区,每年至少接待20多万人次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散落在峭壁上,我们的悬空作业就是为了清理这些垃圾。”一路上,李宝亮和商占春、安志敏三人不时趴在栈道护栏上往下观望,寻找峭壁上或者山底的垃圾。

  凤凰山海拔1600多米,是龙江的第一高峰。最著名的两个景点凤凰山大峡谷,以及空中花园更是建在峰顶,风光秀美吸引了众多游客登顶,崖壁与山谷也就成了景区内垃圾最多的地方。“看,栈道右下方山壁上有个矿泉水瓶,相距5米外还有一个易拉罐。”李宝亮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绳子绑在栈道的护栏上,再把绳子的另一端扣在腰间。商占春、安志敏两人在栈道这头拉好绳子后,李宝亮跨出栈道栏杆,顺着绳子慢慢向下坠,一步一挪。大概坠了有十几米远,李宝亮终于拾到矿泉水瓶,放在随身携带的口袋内,接着又调整方向,横向迈步去捡那只易拉罐……附近的垃圾清理完毕,商占春和安志敏小心翼翼地将李宝亮拉上来。李宝亮说,由于崖壁高低不平,他们因踩空而悬在空中是常有的事。“凌空飘荡,悬崖取物,我们也是会武功的人。”李宝亮打趣道。

  凤凰山自2003年开园纳客。14年来,管护队员从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现在的44人。

  “传承者”马文侠

  麦秸作画绘家乡

  记者 韩伟

马文侠正在制作麦秸画。

  碧波荡漾的松花江畔、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是谁把干瘪枯黄的麦秸变成了眼前的美丽画作呢。是马文侠——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她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剪贴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今年63岁的马文侠的麦秸技艺生涯起步于1972年,40多年来,马文侠凭着对麦秸画的执着,从学徒做起,兢兢业业,潜心钻研,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造诣颇深的国家级工美艺术大师。

  马文侠大胆吸收油画艺术表现手法,以麦秸表现世界名画——《阿尔的麦田》《向日葵》等,将黑土地的文化传向世界。同时,马文侠受到西方壁画的灵感启发,开发出大型的壁画型立体麦秸画,并在哈尔滨友谊宫友谊会堂创作出代表哈市风情的大型壁画《松江湿地》,在哈尔滨银河宾馆创作出大型壁画《初雪》。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描绘着美丽的家乡。

  “闪电侠”李占奎

  时刻与高压电“过招

  记者 徐光胜

李占奎在高空进行带电作业。

  穿上绝缘服、戴上绝缘手套,绝缘斗臂车将他擎上距地面10余米高处的电线畔,他慢慢靠近线路故障点,一万伏的电流在手臂间嗖嗖穿过……必须心无旁骛,不可稍有纰漏,否则就可能酿成重大生产事故,危及生命——这就是哈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管理专责李占奎的日常。

  时刻与高压电“过招”。

  这活儿,李占奎一干就是13年。今年他满35岁。

  李占奎依然记得14年前,他第一次登上绝缘斗臂车的情景。2003年11月,松北区一条高压线路需要带电连接三根引线。

  “一般人没体会,我见识过高压线的厉害——距离高压线一厘米,蓝色火苗‘哗’的一下就出来,立即发生激烈放电。马上就要近距离作业了,站在下面两腿直哆嗦”,李占奎回忆:但这是工作,必须得完成……那次作业回来,他感觉浑身都透支了。

  带电作业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对用户不间断供电,摆脱电力检修的时间限制,但这种作业方式本身也决定了它的高危特性——轻则截肢,重则当场毙命。作业人员虽然穿戴绝缘,但并不能百分之百杜绝触电事故。

  这一方面缘于随着带电作业次数的增加,更多的则是专业技能的熟练和提升。他一遍遍操作将他送入高空的绝缘斗臂车手柄,让自己在模拟线路上找到最佳工位;然后又一次次演练作业面的遮蔽方法、顺序,只求提高作业严密程度……刻意的训练和累积的经验,让他开始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份特殊的工作。

  2015年呼兰区一条线路突发故障造成区域性停电。那天是正月十五,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中,李占奎在半空中持续作业40余分钟,手脚早已冻麻木。当他凭着毅力完成作业后,周围群众自发围上来,满耳都是热烈的掌声,“当时,突然特别有成就感,很满足”。

  作为哈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管理专责,李占奎带领的带电班作业效率、质量、数量持续提升。近5年来,他和同事共完成带电作业1933次——基本每天两次,减少用户停电时间6300多小时,多供电量达3980万度。今年4月25日,李占奎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劳动模范。此前,他已先后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和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不过,让李占奎更有成就感的是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    

  从2003年走上岗位从零起步,经历了行业比赛成绩倒数第一,到如今成为全国带电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李占奎的职业生涯一路逆袭。“没有捷径,谈不上天赋,最主要的是在困难和平淡面前,我一直在坚持,”他始终认为,任何人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在何种岗位,对待工作都要尽力而为,最终才不会为碌碌无为而后悔。

  “虎奶爸”李鑫

  慧眼能辨四胞胎

  记者 孙岩

李鑫给虎宝喂羊奶。

  东北虎林园到了繁殖季,小老虎们陆续出生,目前已增至50只新虎,最多一胎产有5只虎崽。由于目前产崽的老虎都是年轻虎妈,没有育儿经验。经过“超级奶爸”判定,出生后被母虎弃养的小虎会被送入30℃左右的恒温箱,身体各项指标检查达到标准再被送进“育婴室”,由“超级奶爸”饲养员们进行24小时人工喂养,“五一”小长假也不能休息。

  李鑫有着多年“超级奶爸”的经验,他告诉记者,喂养小老虎可是一件难事,一点都不轻松。要尽可能模仿虎乳的营养和口味,挑选羊奶喂养。“虎爸”们三班倒喂养40多只小虎,每两个小时喂养一次。为方便照顾小虎,“超级奶爸”要搬到值班室,与小虎们“同吃同住”。

  一张简陋的床铺,夜里每两个小时响一次的闹钟,一个晚上要起床喂奶3至4次。每次喂奶之前,要对奶瓶高温消毒,冲羊奶粉要温度适当,在手背上先测试合适的温度,再一点点慢慢喂给小虎吃,以免它呛进气管里。最难的是还要记清小虎们的样貌特征,进行“公平”喂养。由于每一窝小虎都是分开居住的,它们又是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长得都差不多,这考验的就是“超级奶爸”的识别功力了。

  “超级奶爸” 李鑫说,目前人工喂养的小虎们身体各项体征全部正常,不会因为人工喂养造成习性的改变,等天气转暖小虎能自行进食吃肉,就会让这些小虎搬出育婴室,让它们进行户外训练。据了解,虎林园东北虎生育高峰期将出现在5—6月份,下半年也会有少量母虎产仔,预计全年将添百只小虎。

  “机床姐”王新环

  干工作追求极致

  记者 李毅

王新环在操控机床。

  今年39岁的王新环是一位有着19年工龄的老数控机床工人。“平时话不多,但很能吃苦,谈起专业便滔滔不绝,一站到机床前便神采飞扬……”在哈汽轮机厂叶片分厂内,很多人对王新环有着这样的深刻印象。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到高级数控机床的操控者,王新环一干就是19年。“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越来越高,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所以更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王新环说。19年来,她坚持在生产一线,带出了很多年轻“徒弟”。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是对产品制作过程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是对本职业敬畏、专注、坚守的职业道德。”王新环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简单的事做得更简单就是创新,而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

  “钻路者”陈冲

  一路向前是光明

  记者 温婧璐    

陈冲在驾驶室内操控盾构机。

  4月29日,早6时40分,陈冲准时走进盾构机驾驶室,他是地铁1号线三期镜泊路站至渤海路站区间的盾构机司机。

  陈冲从驾驶室出来时,已是晚6时40分,天已擦黑儿。

  整整12个小时,3平方米,30多个操作按键,注意力高度集中,拼接成地铁施工盾构机司机的一整天。

  这段盾构施工,陈冲从去年4月1日,一直干到了现在。

  “12个小时待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长期下来人能受得了吗?”记者提出疑问。

  “白天的12个小时还是好过的,轮到夜班,同样的12个小时就没那么容易。”陈冲回答。

  24岁的陈冲来自河南,和他的老乡张金彪、周一坡,以及河北的赵根根,组成了镜泊路站至渤海路站区间盾构施工的司机团队,牟强是这个4人团队的技术指导。“4个人分成白班和夜班,一个月轮换一次,夜班时,白天也基本没法休息,因为盾构机施工噪声非常大,到了晚上就更困了。

  尽管工作时间长,工作空间狭小,但是说起盾构机施工,牟强却丝毫不觉得厌烦:“操作台上的三十几个操作按钮必须牢牢掌握。”从动力源打开、转动刀盘,到向刀盘前面的掌子面喷射泡沫和水进行土体改良,从掘进模式开启到推进出土,牟强虽然已经不再驾驶盾构机,对于盾构机操作的流程却依然非常清晰。“这不仅是个体力活儿,更是个脑力活儿,盾构机驾驶员必须时刻注意盾构机掘进的各种参数。”牟强说。

  为了镜泊路站至渤海路站区间的“洞通”早日到来,牟强和他的团队成员一年没有休假,在哈尔滨最坚硬的地下,他们经历了潮湿、憋闷,也经历了孤独、疲惫,但始终满怀希望。在这个“五一”节,他们依旧准时醒来,进入隧道,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蜂语者”梁文轶

  追逐花期酿蜂浆

  记者 霍亮

梁文轶正在侍弄蜂箱。

  4月6日,冰城农民梁文轶成为全省首位领到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民。一时间,所有媒体都把镜头焦点对准他手中那个“红本本”,然而更生动的“龙江第一证”故事却在镜头之外:一个与花期赛跑的“蜂语”人生。

  梁文轶是阿城区红星镇振兴村的农民,经营家庭农场以养蜂为生。今年4月6日,他成了全省第一个领到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民。“有了土地证,下一步想把自己的蜂场规模扩大。”梁文轶说,拿到证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带着他的60箱蜜蜂赶赴湖南常德追逐花期。“湖南那边花期正当时,而且有我的合作伙伴。”梁文轶告诉记者,养蜂与放牧类似,想要收获更多蜂蜜及蜂王浆等蜂产品,必须寻找鲜花资源丰富的地方“放蜂”。而哈尔滨相对南方而言花期较短,所以带着“蜂群”南下追逐花期成了他的必修课。“去年11月份,我带着蜂群去了云南”,梁文轶说,之所以去那么远是因为当时正值云南花期,不但可以多采蜜,且利于蜂群繁殖,还能省下喂蜜蜂的白糖钱。

  如今随着气候转暖,梁文轶已经带着他的蜂群挥师山西吕梁“放蜂”。而今年7月份前后,冰城山花烂漫之时,梁文轶将带着自己的蜂群回到家乡。梁文轶告诉记者,放蜂地点一般都会在人迹罕至的野外,一待就是好几天,所以风餐露宿对于他这样的“蜂语者”来说是家常便饭。

  也许是厌倦了“蜂语”人生的风餐露宿,如今拿到土地确权证的梁文轶打算用这个证到银行办抵押贷款,未来把自己的蜂场改造升级为具有休闲观光性质的养蜂场。“我家一共有17.65亩地,我准备从山西回来后就去银行办贷款”,梁文轶说,等把蜂场弄好了,就专心经营家庭农场,不再大江南北地跑了。

  “低温控”姜远峰

  让景区“四季如冬

  记者 刘述波  

姜远峰在修理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的小火车。

  “太开心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冰雪大世界赏玩冰雪了!”“五一”小长假,游客汇聚冰雪大世界室内主题乐园赏冰乐雪时,园区工程部电工姜远峰,在电脑屏幕前监控着相关数据,作为园区电器和空调等设施的主控师,他已经在冰雪大世界工作了15年。姜远峰说:“我的工作就是要让冰雪大世界‘四季如冬’,让更多的游客体会冰雪的魅力。

  4月30日,记者在冰雪大世界室内主题乐园见到姜远峰时,他正在馆内巡视灯光和电动娱乐设施。中等身材、体格偏瘦、不善言辞是姜远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当记者与姜远峰谈起冰雪大世界的用电设施时,姜远峰立刻变得健谈起来。

  从2002年起进入冰雪大世界园区从事电工岗位以来,姜远峰一干就是15年。“别说‘五一’小长假不休息,我和同事们已经好多年春节都没跟家人一起度过。”姜远峰告诉记者,随着冰雪大世界的规模和接待游客量不断攀升,对于用电量和用电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去年冬天,园区已设置了4个变电所和75条用电回路,为此,每天在园区内巡检成了他必做的工作,“一天走上两万步都是经常事”。因为常年在低温下工作,47岁的他早早落下关节炎的毛病。

  “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升级,其实我现在的工作比最早时轻松很多了。”姜远峰告诉记者,为了让冰雪大世界园区的用电设施和灯光实现电脑远程控制,他专门自学了PLC软件编程和远程控制技术,并通过自主开发和设计,将园区的控电设备等进行全面升级,从而实现了通过电脑就可以对园区用电进行远程控制。

  “去年,我们冰雪大世界的室内主题乐园正式对外营业,要在室外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实现室内温度保持在零下5℃—7℃,就要将制冷机的运行参数进行对应设置,为此,还需要将室外与室内温度进行记录与对比。”去年“五一”小长假,他和同事们每隔半小时就要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实测,因为温差太大,不到两天很多人都得了感冒,但最终记录下翔实的数据,并为室内主题乐园如期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冰雪大世界室内主题乐园也获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