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生活谣言”的心理学

16.01.2015  12:34

  近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与百度知道,联合发布了《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这些谣言多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伪常识”,其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了8条之多,另外还有“自来水中的氯加热可致癌”、“手机辐射烫伤皮肤”之类的危言耸听。

  谣言在大众传媒上被戳穿,是件好事情,能让人们少操冤枉心,少花冤枉钱。但是这样的辟谣,能不能真正把信息传递到信息接收者的心里并形成正确的观念呢?这一点是很成疑问的。

  现在微信特别是朋友圈的火热,给此类留言提供了绝佳的传播渠道。首先这一类生活谣言不问真假,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传播起来非常迅速,覆盖面也很广泛。理性科学的声音在病毒式的转发中其实起不到多少作用,到底是谣言被读者看进脑子里,还是辟谣被读者看进脑子里,恐怕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关键更在于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有种现象是,“事实”只在乎你是怎么告诉我的,至于内容方面,倒屈居其次了。

  我们可以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同一个消息,熟人间的信息交流和工业化媒体报道,你更倾向于从谁那里知道?又更多的从谁哪里知道?当生活谣言伪装成“常识”在朋友圈里转发的时候,附加的是他人的关心和彼此的紧密关联;而真正的科学养生出现在报纸电视上时,附加的更像一种从上对下指导和告诫。

  所以当我们辟谣时,不仅是这类无伤大雅的生活谣言,还包括各种其他危害性较大的谣言,重视内容的正确和权威是一方面,重视传播的渠道和接受者的感受也非常有必要。因为没人愿意被当成傻子,然后被揭穿:你被骗了。林坤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