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 医者大爱——记黑龙江省医院口腔学科

31.05.2016  05:39

在黑龙江省医院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兢兢业业,朝气蓬勃,荣获“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青年文明号”及“ 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等荣誉称号、目前是东北三省唯一一家“根管显微镜培训基地”;他们满腔热忱,2008年创立了全国首家“口腔爱心公益团队”,担负起医院和社会的责任,并一直持续至今;他们苦心钻研,近年来多次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获国家专利7项;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百闻不如一见,在5月17日这天,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医院口腔学科,探知这个科室的成长历程。

2008年,口腔爱心公益团队的第一批成员。

狠抓“痛点” 打造技术科研过硬团队

马晟利是黑龙江省医院副院长,口腔学科带头人,说起话来语速稍快,做起事来也雷厉风行。她提起科室的建设感慨万千,2006年,马晟利最初来到这个团队当主任的时候,口腔科还非常弱小,设备和技术也比较落后,甚至连自己医院的同事都很少在这里看病,那时的马晟利发愁了。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下决心一定要带好这个队伍:一切从零做起!

说干就干,敢碰“”的马主任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了团队的打造,第一步就是要求大家轮流走上讲台,开展每月一次的业务讲座,当时遭到了不少的反对声音,许多人表示不理解,压力很大:“以前按部就班的工作不是挺好,这么多年也没开展什么讲座”、“我们不会讲啊”,“不会也行,可以走上讲台先从读一篇国家级期刊杂志做起,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看着主任的态度这样坚决,大家只能天天看、月月练……日积月累,量变转化成质变。科室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很快提升,并且在科室内掀起学习热潮,大家很快掌握口腔医学领域前沿知识,在科研、教学及临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每月一次业务讲座也成了这个科室优良传统坚持至今。十年的坚持也使这支队伍成长为“省级人才梯队”。 马院长在谈到她的团队时也不停赞叹,她的团队成员个个都是好样的!医学就是这样,只有苦苦的坚持,才能迎来鲜花和掌声。

2009年,黑龙江省医院口腔学科被德国蔡司公司授予东北三省唯一一家“根管显微镜培训基地”。

短短几年,口腔科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2009年科室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导师组,为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提供强大团队力量,每年为国家培养统招研究生1-3名,坚持完成省卫生厅、省政府科学基金课题,梯队成员每年抽取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探讨最新医学科研方法;多次成功举办大型东三省口腔学术交流会,提高了省医院口腔学科在省内同行业的学术地位。


头雁先飞 “口腔微生态学研究”占据全国先进地位

口腔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大自然的生态系如果失衡,就会产生沙尘暴、雾霾等多种恶劣天气,口腔微生态也一样,它的失衡会造成口腔粘膜的多种疾病。”口腔学科带头人马晟利形象的解释说。

孜孜不倦,深耕不息。从硕士研究生时期开始,马晟利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口腔微生态领域的研究,2012年与华西医大著名教授周学东前辈一起编写颇具影响力的教材《口腔微生态学》,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多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了大量的治疗依据和手段,并发现由于口腔微生态失调而引发的多种口腔疾病,总结并采用良好的检查和治疗手段。比如,对口腔粘膜病的诊断和治疗等项目吸引了全省甚至东北三省的广大患者,实现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


由于精湛的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带头人马晟利2008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010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不仅为省医院争光,也为黑龙江省争了光,据了解,在黑龙江省,能够取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奖的人少之又少。


教学结合 引进显微镜技术使治疗进入新时代

这个科室之所以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还得益于根管显微镜的引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根管治疗中,由于牙齿的根管形态复杂,无法发现细微的结构变异,显微镜通过目镜、物镜等的折射,消除了“盲操作”,使治疗进入新时代。于是,2008年科室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根管显微镜技术,经过层层审核,2009年,黑龙江省医院口腔学科被德国蔡司公司授予东北三省唯一一家“根管显微镜培训基地”,实现了黑龙江省医院口腔科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

说起显微镜,科室的几个医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第一次拿到显微镜时,简直如获至宝,觉得这么先进的技术特别不可思议,于是废寝忘食的钻研起来,操作起来可谓是“不管不顾”,每天长时间在显微镜强烈光线的刺激下,学科带头人马晟利不到四个月出现视力急剧下降。但至今她依然坚持在出诊时,全程在显微镜下操作的习惯。为了病人,她经常接近晚饭时才能吃上午饭,她的团队也跟同她一起奋战,大家从没有一句怨言,她经常说:出诊看病就是要有雷打不动的精神,她的所作所为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名医生,在口腔科,你会经常看到下班后医生们依然忙碌的身影。这就是一名一线工作者的品质。


正是这种勤奋精神,治愈了许多被判了“死刑”的牙齿,解决了一些疑难牙病的治疗、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以及部分口腔疾病微创治疗,吸引了省内外广大患者,实现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起到了黑龙江省的学科“龙头”作用。

医者仁心 涓涓细流汇成大爱回报社会

太医精诚,医者仁心,“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古今中外,多少从医者曾背诵过这样的誓言。多年来,黑龙江省口腔学科已发展成为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学科,每天吸引大量四面八方的患者,但他们始终不忘社会责任,并始终满腔热情。

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科室遇到2名口腔癌症中晚期患者,一个是25岁的年轻女孩,另一个是36岁的父亲,两个正在绽放的生命即将带着遗憾而终了。马晟利和其他医生被震惊了,她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责任,为什么不能早点帮助患者就医而抓住救治的时机;医生是否该走出医院,主动到最需要而又无法及时得到诊疗的人们的身边?

于是,黑龙江省医院口腔学科在2008年创立了全国首家以科室为核心的“口腔爱心公益团队”。从那时起,这支自发的公益团队多次利用工作之余,自筹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善款,到偏远贫穷的乡村、田间地头、走进了学校、留守儿童、社区以及边远山村,为他们做免费的多项诊查,并开展医学健康知识讲座。

面对这样细致的服务,人们深受感动,在老年大学的一位老人体会到:这样的活动让他了解到了许多牙齿保健的常识,也知道如果牙病不及时治疗,将会引发全身疾病的发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会更加注意对牙齿的保护,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爱牙护齿。“口腔爱心公益团队”为省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公益形象,为新时代的医护人员树立了医疗风尚。


信息来源:东北网   黑龙江省医院 徐劲松 李红 董宇翔 投稿


附:

黑龙江省医院口腔爱心公益团队活动记实

关爱老人 关爱健康

——记口腔爱心公益团队第一次公益活动

(省医院口腔学科供稿)

口腔爱心公益团队成立于2008年,那时,马主任带领的口腔科成员都很年轻,在马主任的倡导下,第一批公益团队的成员多数是科室的医护人员。那时,“公益”二个字在我国还不多见,又没有经验,只凭着大家朴实而热血澎湃的一颗心。记得第一次作公益活动时,热血涌动,在没有事先衔接好的情况下就直奔现场的情景……,那时每个人的心中充满着爱的力量,带着这股劲头,怀揣着担当的爱,究竟怎样释放,还需要探路,因为大家都有日常的工作,只能既不耽误工作又想为社会尽一份力量,大家商量,共同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口腔疾病高发,而医学常识和科普知识不够普及,“口腔健康”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大家不约而同想到“老年大学”,因为那里是老年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能够把医学常识传播出去的地方,对,就从这里开始。

那是一个周六的早晨,爱心团队成员早早来到医院集合,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及学科后备带头人齐上阵,大家自筹资金,准备了一次性器械,宣传画板,讲课模型等教学用具,又为老人们准备了牙膏、牙刷、漱口液等捐赠物资,兴高采烈地来到道里区的一所老年大学门前,由于第一次做活动经验不足,中间衔接不周,门卫的师傅不予进入。手里捧着许多箱子,就站在那里默默地等候很久很久……(年轻的医护人员事后交流说:第一次献爱心也会遇上困难)。门终于开了,大家不顾多想,每个人都提着牙膏,漱口液等沉重的箱子,匆匆上了五楼,赶紧布置会场,紧接着,老人们在短时间内陆续进入大教室,整个会场安静下来。

当马主任把代表省医院爱心公益团队来此目的、意义讲出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伴随着人们那感动、渴望、急切的眼神,活动开始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爱心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把自己最精通、最饱满、最急需的专业知识通过最高涨的激情、最通俗的语言轮流走上讲台讲述出来。现场“嗨翻啦”,老人们争相举手提问,他们那种对医学常识的渴望,好像总有提不完的问题!一轮一轮的讲述,一轮一轮的提问,那热烈的场面,老人们感动了、医护人员感动了。该下课了,老人们不舍离去,看得出,他们发自心底的感激和渴望,活动结束后,爱心团队为每位老人发放了捐赠的漱口液、牙膏、牙刷等物品。第一次活动就这样在复杂的情绪中开始,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了,但这带给每个爱心团队成员的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感人,由此,他们坚定并展开了心中的这份爱和道路……。

后记:从2008年那第一次公益活动开始至今,他们已经坚持了近十年,他们的团队也陆续地有不同专业的医学专家及社会的爱心人士加入,他们的脚步也在不断在向最困难、最需要的角落延伸……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