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森工总医院首创会阴型尿道下裂术新术式

03.11.2016  14:39

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尚庆英设计的一项新术式,首次将阴茎下屈矫正和尿道成型等两个步骤合并在一起解决。经对54例会阴型尿道下裂患儿手术应用表明,未有1例出现成型尿道皮瓣不足以及成型后皮瓣无法覆盖阴茎创面的问题,也没有尿道狭窄并发症的发生,远期疗效非常满意。经检索查新结果证实,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类似方法的相关报导。尚庆英课题组围绕尿道下裂新方法的研究,已先后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发表系列论文5篇。


现如今,国内外有关尿道下裂术式多达300余种。大多数学者主张,开展会阴型尿道下裂手术,最适合分为阴茎下屈矫正、尿道成型两期施行。主要原因是阴茎下屈矫正后,成型尿道和覆盖阴茎创面的皮瓣材料“供不应求”,由此形成了游离移植膀胱粘膜或者口腔粘膜一期尿道成形术,这两种方法无形中增加了病人其他器官的损伤,如果术后阴茎勃起,就有可能引发游离移植的粘膜松动的现象,造成移植的粘膜难于成活,最终使手术失败。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尚主任观察到阴茎背部正中有知名的动脉和静脉,供应阴茎背部皮瓣,他因此创造性地把尿道成型后余下的阴茎背部皮瓣,游离至阴茎根部。实践证明,这样游离的阴茎背部皮瓣,长与宽即使达到5:1,也能保证阴茎背部皮瓣远端的血液供应,进而使皮瓣远处转移成为可能,从源头上解决了覆盖阴茎创面皮瓣欠缺的难题,确保了会阴型尿道下裂通过一次手术即可完成两步治疗。

尚庆英主任特别指出,尿道下裂术后,如引发尿道狭窄,将给病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术后尿道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担心成型尿道和覆盖阴茎创面皮瓣材料“捉襟见肘”,所以术中成型尿道的直径过细。尚主任的体会是,宁可让覆盖阴茎创面的皮瓣保留得少一些,也要使成型尿道的直径尽量粗大些。尚庆英团队的做法是:一岁以下尿道下裂,尿道成型的支架管不小于F12号;6岁以上,支架管不小于F16号;10岁以上,支架管不小于F18号;14岁以上,支架管不小于F22号。尚庆英选用导尿支架管的原则是:只要近端尿道能够插入粗一号的导尿管,尽量不用细一号的导尿管,这是预防手术后发生尿道狭窄的根本措施。本组54例病人,阴茎创面覆盖令人满意;术后长期随访,未发生尿道狭窄的情况。

为获得理想效果,缝合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尚庆英主任术中直视下使用7-5“0”不可吸收的无损伤线。这种针和线与头发丝粗细差不多,缝合组织时损伤轻,打结后残留在组织内的异物少,切口愈合过程中减少了感染的几率,产生的瘢痕也比较小。尚主任认为,可吸收缝线与不可吸收缝线比较,前者的针和线要比后者针和线的直径粗十几倍,缝合组织时损伤比较重,打结后残留在组织内的异物也较多。另外,可吸收无损伤线完全吸收需要1-3个月,而且在其降解吸收过程中,必须首先引起线结周围组织发生“炎性”反应,才有可能把无损伤线吸收。因此,采用可吸收缝线,切口愈合过程中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可能产生的瘢痕几率也较大。

手术前的皮肤准备也是重要的一步。尚庆英指出,年龄较大的儿童,尤其是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成年人,其毛囊孔、皮脂腺孔和汗腺孔,逐渐发育得比较大且较深,在这些空腔深部寄生有大量细菌,单纯靠手术时皮肤消毒是无法全部杀死的。尚主任的经验是:手术前1-5天应用碘伏,每天进行外阴部消毒两次。手术前晚和当日早晨,用注册器抽取少量碘伏泡沫注入近端尿道消毒。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术前进行皮肤消毒准备的病人,术后感染的几率显著降低。

从2006年至2015年,尚庆英主任和他的团队通过一次性手术,累计成功完成会阴型尿道下裂手术治疗54例,手术唯一的并发症仅仅为尿道瘘,共发生7例。尿道瘘是尿道下裂术后最轻的并发症,修复起来较为容易。同时,术后也未导致尿道狭窄、皮瓣坏死、阴茎明显弯曲等难于处理的并发症。


附件:
省委第十二巡视组向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反馈专项巡视情况
按照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8月29日,卫生厅
巡视公告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卫生厅
关于变更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门户网站域名的通知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