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连丰”迸发新农村活力

10.01.2020  11:01

  2019年,我省粮食生产“十六连丰”,总产达1500.6亿斤;

  2019年,我省落实黑土耕地保护试点432.4万亩,“三减”示范面积4000万亩;

  2019年,我省485个村实施整村改厕,完成改厕13.25万户……

  这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折射出2019年我省农业做出的傲人成绩和贡献。

  9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推出的“重振雄风再出发·龙江这一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现代农业专场举行。

  会上,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我省的农业农村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和农村各项事业深入推进。

  我省迎来“十六连丰

  2019年,黑龙江省粮食实现丰收,大豆振兴计划开局良好,我省作为全国优质大豆的主产区,也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大豆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068万亩,占全国增加面积的77.3%。

  “大豆振兴”是我省粮食生产“十六连丰”的一个缩影。去年,我省粮食生产总产达1500.6亿斤,连续9年位居全国首位。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120万亩,产量1660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高值高效特色作物面积2104.2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35万吨、110万吨和46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64.8万吨,比上年增长3.8%。

  想要牢牢端住“中国饭碗”,就离不开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去年,我省落实黑土耕地保护试点432.4万亩,开展耕地地力恢复试点1200亩,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1415万亩。秋冬季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超过1亿亩,还田利用率达到5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5%。农业“三减”示范面积4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全省有机肥施用1800万吨。

  去年,我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80万亩。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600个。建立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成34个高标准科技园,全省科技园总数达到350个。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推进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产融合打造龙头企业

  2019年,我省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大米节、第二届农民丰收节、首届中医药博览会、世园会“黑龙江省日”活动。借助节会平台,北大仓“黑土地”牌大米蝉联国际大米节金奖。不仅仅是龙江大米,整个“”字号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持续提升,销路也越来越好。

  如今,国际大米节已成为国际稻米界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和黑龙江省标志性节会品牌,“出村进城”也成为拓宽我省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必经之路。去年,我省积极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展了订单农业“聚土地”项目,组织方正、五常等10个县(场)10种农产品上线销售。全省8857个益农信息社实现电商交易额1.92亿元。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去年,我省三产融合水平明显提升,深入实施“十百千”培育行动。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截至2019年10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77家,营业收入实现2215.4亿元。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达到30个,国家和省级产业园达到67个,省级农民创业园达到108个。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我省指导63个县市重点推进了144个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8%,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向好。对全省经济正向拉动,呈现创新晋位、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释放农民农村新活力

  2019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关键之年,我省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为今年的圆满收官奠定良好基础。去年,全省485个村实施整村改厕,完成改厕13.25万户。189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试点,辐射带动4305个行政村开展垃圾治理。对25个水源地保护区6318户实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建成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站1100个、秸秆直燃锅炉供热项目47处,安装户用生物质炉具8.8万台。打造“菜园革命”示范村107个,全省“菜园革命”示范村总数达到259个。

  我省农村环境改善的同时,农村活力也在明显增强。去年,我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省10413个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清产核资,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7856个,完成登记赋码录入国家登记系统的4351个。

  我省成立了黑龙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44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409.8万本,颁证率94.7%。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0.7万个,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4000多万亩次。农业大数据金融平台累计为农贷款69亿元。探索推广“投保入股分红”等农业保险模式,全省种植业政策性保险承保1.3亿亩,养殖业政策性保险承保65万头。(记者吴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