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地上升起的绿色明珠——齐齐哈尔青年林场纪事

01.06.2015  12:19

  牟景君 记者 宋晨曦

  齐齐哈尔市嫩江沙地风沙口处,大片环境秀美、鸟语花香的绿洲挺立其中,这片绿洲便是青年林场,当地人称之为齐齐哈尔市美丽的“后花园”。5月,龙江大地绿色环绕,记者来到青年林场,切身感受这个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知青文化为背景、生态旅游为依托、和谐美好的森林生态之庄。

  三代奉献脚步踏出发展路

  “是谁在杳无人迹的草原上燃起一片朝霞?是一群年轻的鹰在那振翅飞翔!”这是著名散文家刘白羽在1958年为当年的青年集体农庄所著的散文《梅里斯区的青年》里的一段话。

  青年林场始建于1956年。当地政府组织一批城市优秀青年,仿效前苏联集体农庄的模式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青年集体农庄。说起当地知青文化,青年林场场长杨本涛滔滔不绝:“垦荒队的328名青年人用耕牛奋进的脚步划破了这泥沼深陷、杳无人烟的荒野,用青春的力量铸就了时代的辉煌。”青年庄于1960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国营齐齐哈尔青年林场,青年庄的开拓者们从此成为绿化大地、治理风沙的先驱者,踏上了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征程。1976年青年林场响应治沙号召,在卧牛吐又成立了一个分场,打响了营造万亩防风固沙林的会战。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林场工人为青年林场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又献出了子孙。杨本涛介绍,林场的吕起国、吕志强和吕波祖孙三代奋斗在青年林场这片热土上。吕起国在1956年青年庄建立时来到这片土地,40年亲身经历见证了青年庄的发展,儿子吕志强35年的时光献给青年林场,孙子吕波延续着祖辈的奉献精神和优良传统,19岁到林场工作,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森林经营和经济建设之中,与林场共同发展成长。杨本涛说:“吕家三代的经历是青年林场所有创业者、建设者的缩影。”

  作为齐齐哈尔市林业局直属林场之一,青年林场目前拥有国家级公益林用地面积2.9万亩,有林面积4.15万亩,森林总蓄积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9%。

  承前人“绿”启后世“福”

  长期以来,青年林场以改变生态环境,构建庇护城市生态屏障为己任,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砍伐前人栽的树,更要思考怎样给后代留下片片绿荫!”齐齐哈尔市林业局副局长汪孟国说。

  青年林场每年坚持造林1000-1500亩,近15年累计更新造林2万余亩,大力营造百亩片、千亩片的樟子松、杨树、落叶松、水曲柳等防风固沙林,不仅实现了沙地集中连片治理,规模推进,而且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永续更替、良性循环。4.2万亩的防风固沙林锁住了风沙,优美了城乡生态环境。青年林场大片森林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中心城区西北部,成为城市美丽的后花园。由于青年林场的存在,梅里斯区农业生产受益颇多;森林资源调节了周边小气候,增加降雨,庇护了农田。

  林场还成为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教学科研基地、齐市摄影家协会基地和书法家协会基地。2002年青年林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级旅游景区,成为齐齐哈尔市生态旅游胜地。“每年春游都会骑车来这里采蘑菇、山野菜,享受一下难得的森林氧吧!”齐齐哈尔市民丁先生兴奋地说。林场十分注重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积极建设森林公园,开展野鸡、梅花鹿、马鹿等动物养殖,辟建狩猎场,取得显著成果。1988年和1992年青年林场先后被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黑龙江省青松狩猎场和齐齐哈尔国家森林公园。林场还计划推广家庭旅馆模式,增加林场职工收入。杨本涛说:“目前每年都有省、市旅游团到青年林场生态游,品尝绿色食品,每年游客达到5万人次。”

  青年林场十分注重场区建设。81岁元老级退休职工王立峰说,现在20公里场区道路都铺上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记者看到,在休憩长廊水泥路面上,留刻着青年庄开拓者的足印,在广场外建有文化长廊和知青文化展馆。

  “内”强自身“外”盼扶持

  在林场生态苗圃旁,春风拂过,清爽的绿叶香气阵阵飘来。在青年林场担任十多年场长的杨本涛谈到国有林场即将面临改革时说,坚守这片土地是责任更是使命。林场职工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为国家培育了大面积森林资源,改造生态环境,造福人类社会。但真正属于林场所有的资源、资产几乎为零。因为森林、林地属于国有,所以林场自身承担改革成本的能力很弱,希望国家全力扶持。另外,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性质,赋予生态公益型林场的真正属性,使国有林场职工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和政策,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之中。“当然,我们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能期待一次改革完全解决林场所有困难,我们还将继续秉承老一辈林场人的奉献精神,为阻挡西部风沙,推进鹤城滨水园林城建设作贡献。”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