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作推进会在大兴安岭召开

29.09.2016  17:12

9月28日,我省“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作推进会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召开,本次推进会由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发展委、省民政厅联合召开,省政府副秘书长邢爱国到会并作重要讲话,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学军在会上就“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程有关情况做了介绍并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省旅游发展委副主任侯伟、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国黎参加了推进会,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副专员陈虹岩到会并致辞,会议由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魏新刚主持。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院长、省直中医药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地市卫生计生委、旅游委、民政局负责人等近200余人参加了推进会。


会议指出,南病北治是指南方因气候炎热、潮湿及饮食习惯而引起的疾病,按照中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理论和“热因寒用”的诊疗原则,应当在北方冷凉的自然环境中辨证施治,才能收到最佳疗效,而我省气候凉爽,森林覆盖广,温泉品类丰富且医疗价值高,火山冷矿泉独一无二,是南病北治的最佳选择。北药南用则是指按照中医因人施治、因证施治的原则,可采用北方独特的道地中药材及产品,针对南方所特有的常见病予以医治和预防,而我省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类极其丰富,有野生中药材1100多种,且由于气候冷凉,无霜期短,且没有酸雨等污染,中药材品质也极高。


会议强调,在我省凉爽天气、良好生态、大美景色、绿色食品、中医养生、淳朴民风的吸引下,加之去年以来我省赴省外举办17场“夏季养老到龙江”主题活动的有力宣推,使我省候鸟养老热度持续走强,大数据分析,截止目前今年到龙江休闲养老养生的外地老年人已经比2015年全年总人数增长30%以上,今年全年总人数预计将超过100万人。而“南病北治,北药南用”正是基于医养结合与自然生态共调节的理念,随着每年南方来黑龙江候鸟式养老人群不断增长,“南病北治,北药南用”也将被打造成集旅游、养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为一体的交融性产业。为此我省前期将建设伊春-大兴安岭森林旅游示范区,重点利用森林环境下丰富的负氧离子为南方失眠、神经衰弱患者提供休憩、疗养环境;建设五大连池矿泉康疗养生示范区,利用火山矿泉、矿泥和特殊地磁环境,为南方风湿、风湿、痛风、骨关节疾病、皮炎、湿疹患者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为确保“南病北治,北药南用”落到实处,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还制定了五大保障措施。其主要内容有:在全省打造10个示范基地、10-20个示范项目,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提供温泉浴、森林浴、日光浴等形式多样的“南病北治,北药南用”的地域性服务;发展食疗药膳产业,发掘以人参、北芪、北五味为代表的滋补养生、药食同用的道地药材的独特效果,推动省内各级中医院建立药膳科,指导当地餐饮业、旅游点的药膳服务培训;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在“南病北治,北药南用”方面的优势,跨地域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康复、体质辨识等综合性研究,引导三级中医院和边境口岸中医院、旅游目的地中医院为南方目标人群提供优质的中医体检、保健、康复、养生体验等服务项目。


邢爱国副秘书长指出,省委省政府对实施“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陆昊省长两次对推进“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在养老、旅游等产业重点进行宣传推介,形成合力;并专门对推进此项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今年我省出台了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文件,对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养老服务等进行统筹安排,为中医药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广泛推介宣传,形成了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

邢爱国副秘书长强调,实施“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程是我省推进相关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南病北治,北药南用”有机地把中医药、旅游、养老相结合,注重预防保健,崇尚天然疗法,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创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将有效提升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供给质量,瞄准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消费需求,充分契合了国家和我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形势。同时,工程的实施,促进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将有效提升中医、旅游、养老等产业的附加值,引导新的消费方向,催生新的消费需求,逐步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延伸和渗透,进而带动中药材种植,精制饮片加工,中成药、保健品、旅游商品、老年人中医药养生等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创新发展。

邢爱国副秘书长要求,各地市要将“南病北治,北药南用”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之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谋篇布局。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和指导,做好“南病北治,北药南用”理念和中医药健康旅游、养老产品的宣传推广,将其渗透到健康养生、旅游、养老的吃、住、行、娱等各个环节。要结合各地气候环境、生态、旅游及中医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及时指导各地开展工作,不断推出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丰富医疗旅游和健康养老内涵,加快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着力培育优势中医医疗项目,实现治未病、专科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