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中俄博览会 当传统展会邂逅“互联网+”

15.10.2015  09:22

   从单一地区性展会演变为国际化平台,从推介展示黑龙江再到零距离握手世界……作为黑龙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最佳平台,本届展会用“开放合作”一次次推开龙江开发开放、转型升级的大门。越来越多互联网因素,使一个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平台在发展壮大——

   当传统展会邂逅“互联网+”

  □本报记者马云霄

  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元素,当第二届中俄博览会(第26届“哈洽会”)邂逅“互联网+”时,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从展会本身,到优势农业,再到对俄贸易,无不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互联网+”催生会展新模式

  电商时代,传统会展的交易功能在减弱,第二届中俄博览会(第26届“哈洽会”)如何应对?带着好奇,记者开始了“扫馆”行动。

  进入展厅,你可以通过微信查询准确找到定位的目标企业,来到企业展位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扫一扫我们的二维码吧,企业情况一目了然”。“互联网+”催生了会展新模式,建立展会微信平台,将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到展场指引体系、客商查询系统、网上办证、取票、现场体验购物和移动支付中,为展商提供精准的服务。“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思考怎样更好地服务参展商。”展会组委会寻到了转型升级中的会展业方向。

  随着参展商更多的变成电商进驻展会,使得这一展会更具“互联网+”特色,催生了线上线下互动的会展新模式。

  事实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展览业不再停留于过去以线下为主的传统模式上。在“绿农网”醒目的标语下,“网上下单,现场提货”吸引了很多人的驻足。“绿农网”的前身是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网,上线以来已经吸引我省200多家绿色农产品原产地的企业进驻,日交易额达到10万元左右。这次精选16家企业参会,重点宣传的是“绿农网”这个销售平台。“展馆变成线下体验店,我们向客商更多推荐的是我们线上的平台,线上平台可以满足买家的更多需求。”绿农网副总经理孟超这样说。

   “互联网+”让龙江优势产业更自信

  不仅展会服务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商家也借助互联网平台抢抓机遇,“我想通过电商平台,改变大家的消费方式,将我们的五常大米卖到全国。”90后小伙左佳斌信心满满地说。据介绍,他们的产品号称“饼肥大米”,用豆饼发酵还田做肥料,是五常御良田水稻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看家”产品,他们通过绿农网把大米销售到江浙一带,最远到海南,客户只需要点击一下电脑鼠标便可轻松买回所需的“绿色大米”,真正享受到现代生活的方便与快捷。“开幕第一天广东客商就订了500公斤大米。前不久绿博会我们也来了,从绿博会到现在通过网络已经发走了7000公斤大米,销售前景非常好。

  “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搭建起了“不见人”的集市,开辟了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对接新渠道,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卖全国”电商发展模式,让我省优势产业更加自信。实际上,享受到“互联网+”红利的远不止90后小伙一人,有人“走出去”,也有人“引进来”。另一位来自牡丹江的电商告诉记者,今年参加展会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来招商,目前已有来自俄罗斯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客商前来洽谈。“效果特别好,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元素推广的优势和博览会这个优秀的平台。”电商高兴地说道。

  有人捷足先登,也有人奋起直追。一位首次参会的客商告诉记者,这次来展会算得上给他们“上了一课”。“想打开并做大中国市场,必须要依靠互联网。”他们计划尽快搭建平台,赶上“互联网+”这趟快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