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完成最大规模历史档案修复 多为清末及民国内容
生活报3月26日讯 省档案馆去年修复历史档案6.8万页,这是我省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档案修复工程。
据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修复的历史档案多为清末及民国时期档案。这部分档案由于灾害、战乱等原因保管不当部分纸张损坏较重,曾一度处于封存状态。本次修复后,经专家鉴定,部分档案可向市民开放,届时省内居民可持有效证件和单位介绍信进行查阅。
近日,记者与省档案馆专家取得联系,带您了解档案的修复过程。
修复的档案是什么时候的?多为清末及民国时期档案
16日,记者在省档案馆近百平方米的档案修复室看到,一排排修裱台案上摆满了喷壶、宣纸、浆糊、启子、排笔等专用修复工具和材料。正在修复的这些档案都已发黄,有的已经残破、损坏。
修复室里有8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面前的破损档案上,动作熟练精准,喷水、装裱、上墙,流水化作业。
省档案馆技术处副处长孔维震告诉记者,按行内说法,档案修复分为湿活和干活,湿活是指具体的刷浆、上褙纸、修补、排实等,因为在修复档案过程中使用水,所以称为湿活。而干活是指裁切、装订等后期处理工作。当时修复现场是6个人负责湿活,两个人负责干活。
档案馆工作人员说:“合作公司共派来8名熟练的修复技师,自2016年9月来到哈尔滨,在省档案馆专家指导下进行修复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截至2017年末,成功修复了6.8万页档案。本次修复的历史档案多为清末及民国时期档案。随着时间推移,档案的老化也在悄悄发生,在近期库房档案整理中又新发现一些破损档案,现正在对这些破损档案进行修复。”
破损最严重的档案啥样?板结成纸块形似砖头
“俗话说,纸寿千年,理论上纸质品是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的,”孔维震说,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比如水洇、霉变、虫蛀和鼠害等,造成了档案的破损。
据介绍,省档案馆目前最早的档案为1684年清代将军衙门档案,这些珍贵档案保存了三百多年,至今依然完整。
而本次已修复好的这些档案都处于建国前,建档时间多集中在清末及民国时期,正处于兵荒马乱、战乱不断的时期,因为多种原因造成了档案破损。建国后,这些档案都被党和国家集中起来妥善管理。
最严重的破损档案什么样?档案馆工作人员说,破损、水洇、霉变等情况相对还好处理,而一些老档案由于历史久远、当年保管不善,有的已经板结成纸块,形似砖头,被称为档案砖,这种修复难度最大。这次修复的档案中就出现了这种档案砖。
如何对付档案砖?
孔维震说:“对待这些档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揭分法,如水泡法、冷冻法和锅蒸法等办法,把纸张分开,修复好,可即使采取这么多种办法,处理这种档案仍是一个业内的难点。”
修复档案要经过哪些步骤?可能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为了尽快把这批珍贵档案修复好,省档案馆2016年就开始采用外包服务合作的方式,与国内知名档案古籍修复公司合作,该公司派来的技术团队大多是科班出身,多毕业于相关高校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
一页档案只一张纸,前后修复可能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有丝毫马虎。修复开始要除霉、展平。然后上浆糊,用宣纸裱糊托褙,再用排刷刷平,再上墙晾干。
工作人员说:“上纸的手法很重要,主要是要快稳准,手上的力度适中,这样才能保证纸张的贴合度。揭裱时手法更是重要,要小心翼翼。”记者看到,修裱台案上不仅有专用的修裱工具,像排刷之类,还有镊子和牙医用的牙医刀,这些都是在进行精细作业时使用的工具。
据介绍,修裱的容错标准极低,重叠、压字、歪斜都属于修复事故。据档案馆专业人员介绍,“本修复项目全部采用手工修复,与机械修裱相比,好处就是修复质量高。如有必要可以揭裱重修。”
孔维震说:“仅选纸这个环节,就备选十余种宣纸,按照其中的棉质和皮质的含量以及颜色的不同选择使用,最终目的就是保证修裱质量。”
修档前要先拍照,修复之后的档案要与拍照的照片进行比对,除把破损的地方修复好外,还要尽可能恢复保留原样,即保持历史原貌。
档案修复原则
尊重档案历史原貌,试验先行、修旧如旧、修复可逆、最小干预。
修复的档案都有啥内容?闯关东人姓名垦荒地点等
据省档案馆保管一处处长杨瑞生介绍,本次修复的档案是从省档案馆馆藏中筛选出来的,涉及了几个全宗。全宗是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和日常管理,以及国家对档案工作进行统计监督的基本单位。这次修复主要以清代和民国时期档案为抢救重点,先后对馆藏《滨江道尹公署》、《龙江道尹公署》、《黑龙江烟酒事务局、公卖局》、《黑龙江国税厅筹备处》等全宗档案进行修裱。这些档案是省档案馆珍贵馆藏,对于研究我省民国前后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而档案保护和对破损档案及时进行抢救有效延长了档案寿命,为档案史料编研和地方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省档案馆相关人员介绍,现在这批珍贵档案还在后期整理中,还需要经过专家鉴定,其中可开放部分待整理鉴定结束可与广大市民见面,届时省内居民凭借有效证件和单位介绍信即可进行查阅。
档案涉及内容
省档案馆编研处处长戴丽艳介绍,这些档案与民生密切相关,涉及放荒开垦、移民实边、兴办实业、商贾贸易、财政金融、国税征缴、私烟私酒稽查等内容,“滨江道尹公署”就设在今天的哈尔滨,《滨江道尹公署》档案记载了当年关内灾民经中东铁路,免费乘坐火车,进入黑龙江地区,被分配到各地开垦荒地的情况,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闯关东”,我们许多人的先辈正是在那段时间来到黑龙江,档案内有灾民姓名、人数及分往垦荒地点清单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