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双胜村盐碱地里“长”出水稻大户

21.10.2014  11:50

  本网讯(赵敏黾)  10月5日,记者在大同区双榆树乡双胜村的大片稻田旁,遇见了袁根华。 
  古铜色脸膛,花白头发,给人的第一感觉这是位老农。谈话间,记者得知他今年57岁了,是盐城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为什么来大庆?又为什么种水稻?”记者问。 
  “说来话长。”袁根华讲了起来。 
  小时候听老师讲,丹顶鹤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北方的扎龙湿地,一个是南方盐城湿地。因此,探访丹顶鹤北方故居,成了袁根华的向往。 
  改革开放后,袁根华抓住机遇,经销饲料发了家。 
  “中国富裕之路在哪?”已进天命之年的袁根华突然自问。家乡人均耕地只有7分,全国人均1.8亩,粮食能自给吗?他觉得可怕。 
  2012年冬,55岁的袁根华踏着皑皑白雪来到了嫩江水系旁的双胜村。 
  “这回我就种粮食。”站在双胜村大地上,他下了决心。带上双胜的土去省城,进京城,找农业科研部门化验,向大学教授请教。 
        “盐碱地是可以改良的,只要有水。”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 
  “我们家乡也是黄海之滨的盐碱地域,有一套种稻方法。”袁根华胸有成竹,决定在双胜村开发水稻种植。 
  “很好。”当地群众和干部以极大热情接待了他。 
 干吧。2013年春,他从家乡领来十几个农民,修水利工程,扣棚育秧,腾腾火火地干起来。 
  夏日炎炎,拉哈泡旁,双胜村前那千亩稻田泛起新绿,畦内青蛙声声,田边人声欢笑,千年荒原成了稻花之乡。 
  “再加把劲儿。”2014年春,总投资1500万元的一套田间水利工程建了起来。进水渠、排水渠各走各的道,吞吐自如。田间修出行车路,免除人拉肩扛苦,让工程达到标准化。 
  “收啦!”袁根华望着大片稻田,乐滋滋地说:“多的亩产1400斤,4000多亩,能打五六百万斤稻子。” 
  袁根华说,现在开发稻田不到10000亩(齐市还有一处),他还想大发展,三五年内把更多盐碱地改造好。再在江苏建起大米销售网络,搞标准化生产,让更多人吃上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