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肩包”揭秘“哈籍鸳鸯”迁徙路

16.10.2015  14:24

鸳鸯背上定位“双肩包”。

  “这是专门为鸟类设计的背包式追踪器,鸳鸯戴上后就像背上了一个重13克的双肩包,不会影响其正常的飞行和生活。”昨天上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王强和嫩江高峰鸟类环志站站长李显达为兆麟公园的一只雄性鸳鸯佩戴追踪器。此次追踪器的成功佩戴,将有望揭秘“哈籍鸳鸯”的迁徙路线。

  “小公子”戴上GPS

  成为首个监测个体

  昨天6时许,王强和李显达就来到兆麟公园,准备为这里的野生鸳鸯佩戴追踪器。李显达通过观测确定了一只雄性鸳鸯的活动区域,在其飞行路线附近拉设了两片细网。不多时,这只鸳鸯便在起飞时撞上了一道细网。两个人乘小船到网中心位置,小心翼翼地把这只鸳鸯从网上取下来,为其佩戴上了一个白色背包式小型鸟类追踪器。这个背包式追踪器体积很小,形同一个小双肩包背在鸳鸯的后背上,背带则覆盖在双翅羽毛下。

  据王强介绍,此次他们只准备给5只成年鸳鸯佩戴追踪器和带有国际编号的标志环,以保证回收到有效数据。

  每3小时上报一个位置

  定位精确到5米

  据王强介绍,此次为“哈籍鸳鸯”佩戴的追踪器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重13克,位置可精确到5米。该追踪器为太阳能供电模式,采用的背负式绑带,两年后可自动降解,自动脱落。这种追踪器防水深度达5米,在水边和沼泽地环境都可正常工作。中科院的专家们将通过卫星回收到的定位数据,来解读鸳鸯个体往返于越冬地与繁殖地的确切路线,并可以在地图上标记出确切的位置,更好地对野生鸳鸯进行救助和保护。追踪器设定成每3小时上报一个点位。

  此次为“哈籍鸳鸯”成功佩戴了追踪器,将为解开鸳鸯迁徙之谜提供更加实用的科学手段,对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有着重要意义。王强说,野生鸳鸯喜欢生活在湿地和森林,安装追踪器后,我们就可以确切地定位到鸳鸯的位置,了解到它们栖息的区域环境生态,揭秘其迁徙规律。今年兆麟公园为野生鸳鸯筑了10个人工巢,鸳鸯只使用了3个。追踪器可更确切地了解它们喜欢在哪个树上筑巢,以便更合理来安装鸟巢,让更多的鸳鸯在兆麟公园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