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供给侧 做好“压舱石”

29.05.2018  17:03


记者邵国良摄

记者郭俊峰摄

   

  核心阅读 

  近两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紧围绕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这一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我省粮食综合产能不断提升,2017年实现“十四连丰”,特别是在大规模调减玉米种植的情况下,总产达到1203.76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挥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经受住玉米、大豆收购市场化减收和水稻收储价格下调的严峻挑战,2017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5元,同比增长7%,高于全省经济增速,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是近三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龙粮熟,天下足。进入新世纪以来,有着2.39亿亩优质连片肥沃耕地的黑土地,以一个个粮食生产的辉煌业绩,赢得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美誉,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2016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启了黑龙江从供给侧发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产能提升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强基础 

  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大灾不致减产,大水依旧丰收,即使是连续两年调减高产作物玉米面积近3400万亩,也依然保持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丰”——这就是神奇的黑土地。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界江,坐拥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辽阔、地力肥沃、水系发达、光照充足,2.39亿亩优质耕地集中连片……这就是祖国大粮仓能够创造辉煌的根基。 

  近年来,我省从强基础入手,全面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化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试点,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与市场相适应、与资源享赋相匹配更为协调的粮食种植结构。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实现藏粮于地,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的总体目标,我省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1.667亿亩,对基本农田和“两区”实施特殊的保护,千方百计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规划到2020年,建成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目前已建成5957.7万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年内还将新建838万亩;建设1000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创建省级科技园100个,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95亿亩次以上。同时,对亿亩中低产田科学地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态补偿措施进行改良提升,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回首过去几年,龙江水利同样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江治理工程全线竣工;“三江连通”工程建设正酣;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渠首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调节功能;青龙山灌区渠首站首台机组成功试水……一批强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因水利支撑作用的凸显而明显受益。 

  保供给多元调结构升级大粮仓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要提供给国人怎样的食物保障?“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既是方向,又是要求。 

  2016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主动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品类结构,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两牛一猪”产业,加快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动粮食过腹转化增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深入落实精深加工升级、龙头企业提升等“十大工程”,着力发展米、稻、乳、肉等“十大产业”,增强主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大食物观”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视角。 

  我省持续调减四、五积温带非优势区籽粒玉米,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积极推广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种植模式,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推广高淀粉加工型玉米、高蛋白食用型大豆和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品种。大力发展蔬菜、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高值高效作物;突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数据显示,两年间全省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近3400万亩,并退回一个积温带种植;玉米单产和品质实现双提升,困扰黑龙江多年的“水苞米”问题因大力度的结构调整迎刃而解。2017年特色作物面积发展到近1700万亩;高淀粉、高赖氨酸等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面积近8000万亩,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积近4000万亩。 

  蔬菜产业异军突起。全省重点打造了五大优质设施蔬菜产业集群、七大露地大宗蔬菜产业集群和四个特色蔬菜优势区、六大食用菌和马铃薯优势区域带以及五个鲜食玉米主产县。据农业调度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播种面积518万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40万亩。食用菌干鲜混总产达到70万吨以上,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鲜食玉米总面积达到122.8万亩,同比增长近两倍。农民实现蔬菜种植总收入212亿元,人均增收172元。通过蔬菜产业发展拉动包装材料、流通运输等方面的总效益达130亿元。通过储藏错时供应,实现过库增值8.3亿元;蔬菜冷冻保鲜加工增值5亿元以上。蔬菜产业累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近3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带动税收3.7亿元。 

  绿色食品大省地位日益稳固。2017年我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已达763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强;绿色、有机食品实物总量4140万吨,总产值2525亿元;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555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523个(原农业部系统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120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实物总量、总产值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首位。“龙江米”、“龙江菜”、“龙江奶”、“龙江肉”、“龙江山珍”、“龙江杂粮”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祖国大粮仓正在变身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重长远藏粮于地黑土永续 

  黑土粮仓,沃野千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攥一把都出油,插根筷子能发芽”……昔日的顺口溜,将我省特有的良好生态、黑土资源的弥足珍贵表现得淋漓尽致。“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将龙江人的时代课题提升为全省重大工程。 

  省委省政府切实把保护利用好黑土地,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举措。 

  2016年7月1日《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实施,将黑土耕地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技术指导意见》,对黑土地保护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部署。陆续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地力恢复的试点工作。 

  建立科学轮耕制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省财政累计投入10.05亿元,补助实施深松整地作业2.24亿亩(次)。2017年,全省玉米、大豆、水稻等秸秆还田面积10252.16万亩,有机物料回田3718.39万吨;在20种作物种植和绿色食品生产上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示范,试验示范项目点达到221个;落实耕地轮作试点面积500万亩;建立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5个,实施以机械化免耕播种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面积1041.4万亩。 

  目前,全省旱田耕层平均提高到23.1厘米,比2007年提高6厘米,每亩增加蓄水能力4.4吨,还田培肥地力效果逐年显现。 

  不再让生产带来伤害——农业“三减”则从另一方向践行着黑土地的保护利用。伴随减肥增效新技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推广等绿色生产方式的风行,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正逐渐明晰。(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