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内涵发展之路 提升龙江高等教育质量

06.07.2016  12:01

  “十二五”以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省教育厅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主要抓手,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分类特色发展,努力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层次师资队伍,强化社会服务,健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作进展情况

  实施“1161工程”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特色发展

  黑龙江省积极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有效地促进了高等学校依据类型准确定位,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建立起类别清晰、结构合理,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2011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积极推进高等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分类评估等方面的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161”工程主要是重点推进1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省属高水平大学、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10所示范(骨干)高职建设。“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1161”工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哈尔滨工业大学若干学科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佳木斯大学获得博士授权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入选省部共建单位;5所高校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院校。2009年,在全国率先遴选6所高校开展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其中黑龙江工程学院当选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等4所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验收获得优秀结论。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着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黑龙江省积极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引导高校更加关注本科教学工作内涵建设,把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重点转向最基本的中观和微观工作,把学校工作的着力点集中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目前,国家级特色专业74个,居全国第11位;国家级精品课程76门,居全国第13位;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8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2个,居全国第7位;国家名师27位,居全国第6位。二是大力推进专业建设。重点建设42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310个省级重点专业。积极推进并扩大本科院校大类招生专业范围。三是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和2013年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30所高校的64个专业参与试点。另有13所高校分别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等专项培养计划。在7所高校进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创新了“本硕博”连读、“2+2”国内外交换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四是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围绕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共支持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近3300项,评选出省级教学成果奖612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

  坚持扶优扶强高水平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省积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八大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选择部分国家级优秀重点学科为牵头学科,按照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逐步推进与黑龙江省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能源技术等主导产业群直接相关的学科群建设,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整体布局。目前全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9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29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其中工程博士授权领域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4个,其中工程硕士授权领域36个,工程硕士授权点132个。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教育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教材,高校普遍设立创新创业课程。组建了943人的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库。二是创新创业实践内容不断丰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创新创业类大赛200余项。三是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加快构建。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定向扶持孵化器和基地建设。支持20个大学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辟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引导高校建成创业基地或孵化场所191个,入驻大学生5118人,创业团队630个。四是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简化手续和办事流程,取消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不必要审批、担保、税收、手续。优化工商注册登记服务,在全省实行了“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黑龙江省的工作得到教育部高度认可,被列为重点宣传省份。

  大力推进试点学院改革找准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

  一是推进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管理模式改革,2011年10月,中俄学院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的试点学院。中俄学院实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按岗聘任、评训结合的教师聘任管理模式改革;自主办学、教授治学的学院管理模式改革;四权下放、全面支持的分配模式改革。学院全方位对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是推进哈尔滨学院软件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督、校企共赢”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建立了“事业编制+合同编制+兼职”的“三三制”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三是推进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开展校企协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校企协同建立了“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校企联合专业方向培养,1年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2+1+1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落地人才培养计划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培养了大批落地人才。截止到2015年,黑龙江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73.52万人,较2010年1.6万人提高了2.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01%,较2010年高出16.04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黑龙江省高校主动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165.96万余名不同层次、类别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实施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根据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建立了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人才、对俄贸易人才等10个大类26个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三是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先后培养8期近2万人,黑龙江省大部分村拥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村村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回村任职、自主创业等已经在村民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涌现出一批回村创业、带领村民致富、解决农民缺医少药和奉献农村基础教育的优秀毕业生。

   落实“顶天立地”人才战略形成了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

  一是实施高端人才支持计划,通过实施长江学者后备支持计划、龙江学者计划等专项人才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黑龙江省高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黑龙江省高校拥有院士28位(包含共享)、长江学者5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9人、国家杰青38人。二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与多所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了高层次学术交流关系,在12所“985”院校建立了国内访问学者接收基地,建立了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和高校教师培训基地,打造了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培训平台,构建了访问学者、短期培训、高层次学术会议、专项考察培训等项目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共有近万人次教师和管理干部接受各种形式的国家和省级培训,6万多人次参加了校本培训。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黑龙江省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出台的《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建立高等学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高校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完善专业、课程等专项评估制度。目前全省高校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黑龙江大学3+X质量监控体系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二是建立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第一,从2011年起,建设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基本状态数据网络平台,为行政决策、信息发布及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保障。第二,从2011年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实施质量年报制度的省份之一。第三,分类实施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院校评估。第四,从2011年起,积极开展以课程评估为代表的专项评估,进行了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评估,促进了高校更加重视课程建设工作。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转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作重心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上转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势必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开辟内涵式发展道路。未来5年,全省高教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一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改革、协同育人,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提升能力、保障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