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发明家胡海龙和他的“四代运苗机”

10.04.2015  12:33

  本网讯(张霁月)   得知胡海龙发明的水田运苗机又出了第四代,莲江口农场的水稻户专程跑来探个究竟。

  “这里换成液压弹簧了,能吃住力吗?

  “当然没问题。这个新弹簧拉到底还有劲,比原来的强多了。

  “打斜过埂子,机器为啥不稳当?

  “这个机器必须和田埂保持垂直,我特意在说明书上用黑体字注明。机器使用不当才会不稳当。

  围着第四代“实验机”大家一言我一语找亮点,聊变化,正是一次次与种植户的交谈,胡海龙一点点改良机器,才有了今天远近闻名水田运苗机的“四世同堂”。

  1日下午,记者来到胡海龙的工厂,这里就是创造力与梦想碰撞的舞台。

  胡海龙是郊区平安乡新业村农民,打小就聪明的他一直以来对机器制造情有独钟。2009年他受“人拉船”水田运苗的启发,开始通过网络、书籍自学机械制造。

  “从小在农村看着大人在田间一担一担挑运秧苗,我想如果这个事做成了,乡亲们就能少挨点累。”胡海龙发明的初衷简单又朴实。

  苦心打磨了两年胡海龙终于在发明的7种机型中挑选一款最满意的作品——浮箱式水田运苗机。第一台机器“问世”胡海龙出了名,乡亲们都来瞧这个新玩意。

  一次发明让胡海龙顺利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这时他信心更足开始在机器外观、性能上逐步改进,并以一年一型的速度在发明路上开启智慧大爆发模式。

  “四代”运苗机都有啥不同?

  胡海龙向记者讲解起来。“第一代只是达到了运苗的目的,动力和承载量都不理想。第二代我在驱动轮和变速箱上做了改进,效率大大提高了。到了第三代无论是外观还是驱动力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这三代机器到现在一共卖了1000多台。即将上市的新机器是专门为农场客户研制的,他们地块大,运苗量大,所以我在苗箱长度等一些细节上做了很大的改动……

  说话间,一台面包车停在了厂区门口。车上下来两个人是从桦南县赶来的水稻种植户,其中一个叫孙德志的是胡海龙的老客户。

  “去年我买了一台回去用了觉得效果非常好,很多人都打听在哪买。今年我打算做代销,春耕前期多带几台机器回去,到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了。”孙德志说。

  问起机器的好处,孙德志一口气说了好几条。

  “省时、省力、省钱、省心。

  旁边一位农民插话道:“五六个人都挑不过它,干活的时候抽着烟打着电话都不耽误,这玩意好用着呢。

  胡海龙解释说,一台机器至少顶五个人的劳动量,一年下来能省几千元用工成本,省下的钱买一台运苗机还有余富。机器行走速度是人的1.5倍,效率更高,而且不伤苗、不伤地。他站上机器演示起作业动作:“人在铁板上像踩着滑板一样,两个苗箱浮在水田里。你别看现在前轮是翘起的,下地后轮陷入泥里机器就平稳了,这东西在水田里比平地活泛。

  两年前胡海龙找到了合作伙伴,他们分工明确,一个负责跑市场,一个负责搞研发,现在通常是卖出一台机器的示范效应可以带动一个区域,未来胡海龙的目标是做大市场,做优品牌。

  “现在农民心里最有底,兜里有钱了有啥需要添置都是现用现买。就拿我这个产品来说,如果批量生产的话10天就能生产100台,到时候随来随提货很方便。”马上进入销售高峰期,胡海龙和自己的团队正在加紧对每台机器进行调试,保证试用者都能享受到方便和快捷。

  智慧从劳动中来

  胡海龙身上具备新型农民的特征,根植土地,放飞思想,用劳动诠释智慧与创造力。没有任何机械制造功底的他用不懈努力和一次次失败换来被国家专利局认可的“四世同堂”,我们不得不为他的坚持、执着点赞。

  因产品卖得火一些企业开始“模仿”,按常理他应该拿出更多精力打假。而他却在担心仿冒品会不会坏了农民的地,会不会出现其他危险。一个朴实善良的“草根”发明家,现在还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商人,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农民,因为爱好走上了发明的道路。因为可以让更多农民减轻劳动,所以才把发明做成产品。

  胡海龙的智慧从劳动中来,又回归于劳动,希望他身上这种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影响和感染更多人,让更多智慧在劳动中闪光。(佳木斯市日报记者王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