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爱党为民情依旧

03.07.2016  20:42

   记优秀共产党员、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城社区文化活动站党支部书记邱淑华

  黑龙江日报记者孙佳薇

  她是一位在社区义务工作了四十年的老人,今年已经73岁了。虽然已是迟暮之年,可她却始终充满活力地以赤诚之心践行着爱党为民的宗旨,她叫邱淑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城社区文化活动站党支部书记。

   强支部、搞活动、办社团

  从1976年开始,邱淑华就在社区义务工作。四十年的斗转星移,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却没改变她那颗对党忠诚的心,没改变她为民服务的情怀。

  2006年,61岁的邱淑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担任西城社区文化活动站党支部书记。虽然已走入了人生的秋天,但她工作劲头堪比年轻人。上任之初,她根据西城社区多民族聚居、下岗职工多、贫困人口多、文化活动少的实际情况,下决心点燃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是带领骨干分子“打样儿”,团结和发动一批党性强、素质好、威信高、有文艺专长的老党员和群众骨干,带头开展组织生活,先把支部建设轰轰烈烈地搞起来;第二把火是加强文化活动站基础建设,通过反复协调争取,文化活动站拥有了36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所和上千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第三把火是发挥辐射作用,滚雪球似的发展文艺团体。场所有了,设备全了,邱淑华和支部成员一起,开始发展壮大社区文化活动团体,组建了兴华艺术团、鸿运太极健身队、秧歌街舞协会等17个文化活动团体,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文艺演出排练厅、法律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把各项文艺活动和便民服务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最末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虽然年近古稀,身体也大不如前,但邱淑华奉献精神不减,工作热情如一,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拼搏精神,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了社区最末梢,把党的声音和党的关怀传播给了广大社区居民,让社区文化活动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她抓文化或活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寓教于乐,让群众听党的话、跟党走。

  别看邱淑华年龄大,却能够紧跟形势,一刻也不放松学习。她坚持定期组织在文化站参加活动的党员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时势政治、学习县委县政府要求部署,并且学完后还组织大家考试,让党员真正记住、真正往心里去。近年来,她结合中央精神和县委部署,先后组织文艺骨干创作了《法制社会兴大业》《廉政宣传遍草原》等文艺节目,编排和谐社会建设专场节目14个,累计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敬老院开展专场演出40多场次。

  多年来,她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发挥群众文艺骨干作用,围绕振兴经济、民族和睦、社会进步,创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激发各族群众的创造力,奏响了团结奋进的交响曲。她先后创编了好来宝《“三县”建设奔小康、杜尔伯特创辉煌》等文艺节目22个,把党的富民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融入到文艺节目中,积极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为让社区文化活动起到增进民族团结、促进邻里和睦的目的,她发挥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特长,组织了38名蒙古族文艺骨干,专门编排少数民族文艺曲目50多个,创编蒙古族歌舞等民族特色作品8个,平均每年组织民族特色专场演出8场以上。她坚持群众文化建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常组织社区党员群众深入到县里的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公益民生项目建设现场体验生活,以全县经济发展的实绩激发群众创作演出的热情,鼓励文艺骨干结合自身感受编创文艺节目,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士气。

   每月工资大多用在文化站建设和帮助困难群众上

  文化活动站成立以来,邱淑华每天早来晚走,中午也很少回家,一个烧饼就是一顿饭。近些年,她患上了心脏病、糖尿病、脑梗塞,但依然以站为家。社区居民望着她忙碌的身影,既感动又心疼。孩子不在身边,收入不多,生活也不富裕,但在社区文化建设上,邱淑华几乎倾尽所有。文化站缺少办公用品,她就从家搬;大庆市委奖励给她的1万元全用在了购买文化设施上;她的每月工资和积蓄,绝大部分也都用在了文化站建设、文艺演出、社区环境美化和帮助困难群众上。

  邱淑华有个记事本,社区贫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困难她都记在上面,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老党员贾玉敏和老伴春节期间病倒了,没人照料,她就连续多天跑去照顾,帮助买药、办年货;社区居民王凤玉的爱人残疾,生活困难,她就扶持他们办起了早餐店,帮他们脱贫致富;她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每年拿出600元资助3名留守儿童学习,组织他们排练节目、慰问军烈属、探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教育孩子们自强自立、正直做人。在服务群众方面,她也一刻没有松劲儿,组织230名党员群众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以扶困助残、卫生保健、文化惠民为主要内容的“俏夕阳”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对社区100多名重点对象进行帮扶救助,每年还集中安排10多次大走访,让社区弱势群众时刻感受着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草木零落,冬去春回。如今,她的身影,已深深印在了每一个社区居民的脑海里;她的名字,已长久镌刻在每一个社区居民的心中;她的故事,已传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