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屯小学改造折射松北教育巨变

09.09.2016  09:35

  坐在宽敞明亮、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教室里,第一天上学的松北区乐业镇台屯小学新生宋强打心眼儿里感到自豪。送他上学的姐姐也被眼前气派的校舍“震撼”了:自己上学时,这里还是冬冷夏热、透气漏风的小平房,没想到几年的工夫,这个小村屯里的学校竟然发生了如此巨变。

  加大投入,全力改善教育环境、办学条件,打破薄弱教育基础的瓶颈;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打造优质师资力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台屯小学的“巨变”,折射出松北区创新发展基础教育,打造教育资源的聚核效应,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的发展历程。

  “捆绑”名校

  提升办学条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受农村化社会基础的影响,松北区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办学条件差,绝大多数学校是“土院子”“火炉子”“破房子”,D级危房面积占当时校舍总量的三分之一。建区之初,松北区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和规范的民办幼儿园,没有一所职业高中和独立的普通高中,没有一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近年来,松北区突破农村化薄弱教育基础瓶颈制约,在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力度的同时,确立了强校弱校“捆绑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薄弱学校建设大做文章,累计筹措建设资金4.73亿元,完成了12所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9所中小学的行业规划建设工程、11所中小学新建工程、13所幼儿园改建工程,以及230多项校舍维修项目,使薄弱学校基础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薄弱学校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上,更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松北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天滨对记者说,为帮助薄弱学校发展,教育局在强校弱校捆绑发展的同时,注重放大名校效应,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从而达到“增量重组”的效果。目前已促成了哈十中与哈三中、哈九中,前进小学与师范附小的合作共建关系。哈十中、哈31中、哈95中、对青一中还成为市教研院教研实验试点校,建立了稳固的“手拉手”帮扶援教关系。通过与名校开展教学互访、拜师结对、名师讲堂等交流活动,辖区薄弱学校有了“强手”援助,走出了新路。

  稳定师资

  开通免费通勤车,大幅提升班主任津贴

  乐业镇台屯小学是松北区最偏远的一所学校,与绥化市兰西县接壤。学校三分之一的教师住在江南市区,每天往返通勤时间平均4个多小时。张文欣就是曾经饱受“漫漫上班路”折磨的一位教师。由于没有到学校的直通车,家住群力新区的张文欣每天早晨5点要赶乘第一班公交车到达公路大桥,再转乘去往兰西县的长途客车,每天上班单程近百公里。遇上特殊天气坐不上车,来回打车费加上过桥费至少500多元,这对于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通勤困难,个别教师开始打算离职。

  2013年,松北区投入123万元,开通了农村教师免费通勤车,解决了对青、乐业两镇农村教师通勤难问题。“宽敞舒适的通勤车,让上班不再是痛苦的事。”坐上通勤车后,张文欣每天的通勤时间至少缩短一半。同年,松北区又投入专项资金,将班主任津贴由人均14元提高到200元。2014年又继续投资80余万元,为全区教职工免费体检。由于松北区的资金保障,教师绩效工资和养老保险按时、按标准发放,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送教入区

  建社区服务站,打造“没有围墙的教育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道外区、呼兰县五个乡镇组成了政区型开发区——松北区,区内大多数居民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当地村民和务工人员。“从农民到市民,并不应当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有钱能建造高楼大厦,但并不能买来好的教育和素质。”针对区内居民文化水平低、学习主动性差、交通不便的现状,松北区教育局采用“送教入区”的方式,依托社区内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成熟的硬件条件,先后建立多个社区教育服务站,将社区教育送到百姓家门口。

  两年间,松北区成立社区教育学院、老年人大学、社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活动站,启动“第三年龄”教育、社区学堂、家庭教育讲坛、居民素养提升讲坛等。在区教育局的协调下,整合了一批校内特长艺体教师和社区中有专长的“艺人、巧匠”,聘为社区学堂兼职辅导员,为社区居民免费开设兴趣培养班。目前社区学堂项目已开设到9个社区,涉及声乐、舞蹈、书法和器乐等四大类23个兴趣培养班,截至目前已开课154次,有近800名社区居民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