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街12号:华君武以漫画当匕首的战斗岁月

11.11.2015  13:07

  华君武(左)与作者在一起

  在黑龙江日报的尖楼里,三年半间,他创作了200多幅漫画,这些漫画是一部浓缩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也是一把把刺向国民党反动派的锐利尖刀。

  □王毅人

  抗战胜利后,在延安鲁艺的华君武被分配到“东北干部团”的八中队,奔赴抗日斗争第一线。临行前,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给大家讲了话,鼓励上一线的同志们尽快到达目的地,并在那里建立起东北根据地。

  华君武随八中队于1945年9月2日从延安出发,一路艰辛,两个月后到达沈阳,正赶上《东北日报》创刊,华君武被分配到《东北日报》工作。

  《东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党报,它于1945年11月1日创刊于沈阳,后来又转移到长春和哈尔滨。1946年6月,华君武随《东北日报》来到哈尔滨。那时《东北日报》的社址就位于道里霁虹桥下的电车街12号,即现在的黑龙江日报的尖楼。他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949年底离开去北京,整整三年半的时间。这期间,他一共创作了200多幅漫画,这些漫画是一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浓缩的壮丽史诗,也是一把把刺向国民党反动派的锐利尖刀。

  在这座老楼里,他刻画了蒋介石光头贴膏药的经典丑相

  《中国美术简史》对华君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抗战胜利后,华君武转移到东北解放区,作品大多发表在《东北日报》、《东北画报》上,这一时期他的政治讽刺画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其中《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的后台》、《肃清贪污游戏》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杰作。他刻画的蒋介石的漫画形象,达到一针见血、惟妙惟肖的地步,深刻地揭露了蒋介石的虚伪、狡猾、作垂死挣扎的既凶狠又狼狈的丑相。

  华君武来哈尔滨不久,当时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蒋介石在他“和平方案”的背后,却大肆积蓄力量,依靠美帝国主义撑腰,发动了全面内战。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激怒了有良知的中国人,华君武更是怒不可遏,他满怀激情地画了一幅《磨好刀再杀》的作品。这幅漫画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之后,人们争相传看。在街头一些启事栏上,甚至在路边的电线杆上,人们也可以看到这幅漫画,一时间,漫画《磨好刀再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大家真的从心里喜欢这幅画,以致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快事。

  《在反革命的后台》又是华君武这个时期的一篇杰作。这幅画的背景是: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可美国不甘心即将到来的失败,他一方面指使蒋介石继续玩弄假和平的阴谋,以图苟延残喘、卷土重来,一方面又暗中扶植新的反动势力,继续维持他在中国的统治。画面上,赵介石、钱介石、孙介石、李介石经过一番梳洗打扮之后,纷纷粉墨登场,他们或是打着“反独裁”的“旌旗”,或是扇起“反蒋”的扇子,抑或戴上一顶高高的“反内战”的帽子,在美国主子的催促下,排着队伍拉开幕布,就要登上前台表演了。而一旁的蒋介石,躲在后台的一个角落,望着一脚把自己踢开的“主子”,如丧考妣,摆出一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样子。这幅画在让人们好笑之后,又引起了深深的思索,尽管美帝国主义、蒋介石和国内的一切反动派,他们台前幕后的表演已经再充分不过了,可我们对他们不能有丝毫的怜悯,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肃清贪污游戏》又是华君武的一幅代表作。作品表现的是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戏。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蒋介石,如今要在经济上寻找一条生路,吸干了人民血汗的“四大家族”居然玩起了“肃清贪污”的伎俩,怎不让人笑掉大牙。画面上,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孙科以及黄埔系、政学系,还有不知名的乌龟、兔子们,他们围成一圈,做互相追逐的儿童游戏,而且每个人都手指前面一个人:你贪污。把个蒋介石搞的“肃清”贪污讽刺的淋漓尽致。

  华君武对蒋介石的内战阴谋揭露得痛快淋漓,特别是蒋介石那幅光头上贴着膏药的丑恶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对此,国民党反动派对华君武恨之入骨。一次,彭真同志到《东北日报》来,和当时报社的负责人李荒同志说,最近我军破获了哈尔滨地下一个特务组织,发现他们有一个暗杀名单,其中就有华君武的名字,罪名是“侮辱领袖”,并一再嘱咐李荒和华君武,一定要多注重安全。没多久,报社就给华君武配了一支手枪,以防不测。

  他思念哈尔滨,思念曾经工作的地方

  哈尔滨是一座新兴城市,华君武来这里时,这座城市才建起40多年。说得确切些,这座城市是随着中东铁路修建而兴起的。当年在哈尔滨的外国人一度以白俄罗斯人居多,所以他们的建筑风格留了下来,生活习惯也留了下来,特别是饮食习惯,至今也被当地人沿用。华君武当时很喜欢吃秋林商店生产的里道斯香肠,还喜欢大列巴、酸黄瓜、鱼子酱、红菜汤,这种生活习惯华君武回京后也没有割舍。当然,华君武同样喜欢这里的小吃,那时有个“八杂市”,这是一个像北京大栅栏一样的热闹市场,这里有衣服店、茶楼、戏院,还有各式各样的小饭店,华君武和穆青常来这里,他俩喜欢喝这里的羊杂汤,再吃上两个火烧,有时也吃这里的小笼包、蒸饺或是大碗面,花钱不多,可是味道却很好,真的令人难忘。令华君武更难忘的还有这里的人。这里介绍的是一位叫高莽的美术工作者,在道里中央大街一个旧花厅里举办了几次画展,而后又举行座谈会,对作品开展评说。华君武当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又是从延安来的老同志,说是老同志,当时只有30出头,所以他参加座谈会引起了大家的注目。高莽对比他长10岁的华君武更是顶礼膜拜了。华君武在会上讲了一些绘画和人生的道理,深入浅出,很易于大家接受,并对一些画进行了评论,其中对高莽创作的油画《一线光明》、《三个工人》、《农村的早晨》等予以肯定和鼓励,说得高莽心里热乎乎的,他们就这样相识了。以后两人都来到北京,成了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1949年12月,华君武从哈尔滨调到北京工作,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美术组组长、文艺部主任等职务,1953年又调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经常思念着哈尔滨,思念着他在《东北日报》工作过的地方。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到哈尔滨来,并和这里的美术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50年代末期,一大批北大荒青年迅速异军突起,创作独特风格的北大荒版画,华君武热情著文支持、赞美他们,并亲临黑龙江,参观他们的画展。对当时代表人物的晁楣、张作良、杜鸿年、张祯麒等人都很熟悉,特别是晁楣,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几十年书信不断。华君武用笔战斗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人

  哈尔滨有一所军校空军第一飞行学院,这里有一个“银鹰漫画组”,业余漫画创作开展得很活跃,华君武曾到这个漫画组讲过课,他还为这个漫画组创办的《军校漫画》题写了刊名。学院里有一个漫画创作的骨干分子叫张滨,后来调到黑龙江日报社当美术编辑,他创办了一个漫画专栏叫《漫画经纬》,就是华君武题写的刊名。华君武还经常为《漫画经纬》供稿,1999年1月,我当时还在黑龙江日报社工作,华君武给我寄来一幅暗喻珍惜时间的漫画《涮光阴》,他在来信中写道:“邮挂号太慢,改寄平信快些,收到盼告。”后面他又编了一个顺口溜作为补白:“平信———怕丢;挂号———太久;航空———没有;特快专递———钱不够。”我被老人的睿智和幽默所感动,怀着极为敬畏的心情赶写了一篇《人世间最宝贵的———读华老〈涮光阴〉有感》,发表在《黑龙江日报》上。

  1998年,黑龙江日报开展一次海峡两岸传播媒体生活幽默漫画比赛及交流研讨活动,聘请华君武当评委。初选结束后,复选在北京举行。当年2月,正值严冬,室内温度很低,华君武和丁聪、方成等人一直坚持评选了两个多小时,最终拿出一个满意的结果,这令当时在场的我真是感动不已。

  第二年的6月份,评选工作研讨活动在黑龙江日报社举行。华君武如约而来。我陪他参观了他当年工作的地方,抚今追夕,华君武感触良多,他给我讲述了当年好多的趣事,说到他的大儿子,就是1947年他在《东北日报》时出生的,他和老伴宋琦给孩子起名字,一时想不起,索性翻字典,翻到哪页第一个字便是孩子的名字。结果两人一翻,翻到一个端字,这样大儿子名字就叫华端端,二儿子顺着叫华正正,三儿子叫华方方。

  海峡两岸的漫画家还在报社的大会议室举行了座谈,此时此刻,华君武心情很不平静,他回忆起当年在这里以漫画当匕首战斗的难忘岁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漫画只是搞笑,是游戏人间的,不应是教育性的。华君武则不这样认为,他说古今中外的艺术,都是在宣传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读者,其实也是对人进行教育,今日中国漫画也是为精神文明建设、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漫画又是用笔来战斗的一种艺术。

  一晃16年过去了,这是华君武最后一次来哈尔滨,可他的话语仍掷地有声。华君武在《东北日报》、即黑龙江日报现址工作的三年半时间,是他漫画创作鼎盛时期,他那刺刀见红的批判精神,成为中国漫画史上的宝贵财富。今年是华君武诞辰100周年。5年前,95岁高龄的华君武仙逝。网友们发了大量的评论,其中一位网友写到:“从来有情讽世态,此后无君画炎凉。”话虽然说的过些,但此情切切。更有一位网友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上帝握着华老的手说,别在天堂讽刺我哟,一直不敢请你过来!”这虽然是玩笑话,但华君武在《东北日报》磨得锋利的漫画刀却让世人永远铭记。

编辑:左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