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县泰康镇63眼深水井让万亩耕地“吃饱喝足”

11.11.2015  10:42

  本网讯(赵敏黾)  “过去沙包地,旱年颗粒无收。有了深水井,增产增收鼓腰包。”眼下,秋收工作已收尾,泰康镇八一村的老百姓们哼着歌谣数着钞票。 

  村民齐艳斌今年种了600亩玉米:“今年几乎没有有效降雨,多亏了新打的63眼深水井,让600亩玉米喝了个痛快。一亩地能增产300斤,600亩地大约增产了十三四万元。” 

  八一村属城郊村,辖有九间房、良种场、水西、后山四个小屯,共有340户、1100口人。八一村土地大多是沙包地,不利农作物生长,再加之村里没有深水井,农民种地想方设法浇了头遍水,之后就只能靠天吃饭。赶上雨水充足,亩产最多几百斤,旱年头,几乎颗粒无收,一年到头白忙活。鉴于此,许多手里有十亩二十亩土地的农民干脆弃地务工去了。 

  去年,借着“节水增粮”项目的东风,八一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00万,又自筹60万,为百姓打深水井,告别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今年四月份动工,争分夺秒抢进度,五月初,就已竣工。 

  一组数据,让百姓乐记忆犹新:八一村共新打深水井63台套,其中时针式大型喷灌5台套、绞盘式喷灌37套、移动式喷灌21套,同时架设农用高压电路11公里,架设变压器15台,整个项目使八一村12000亩耕地实现旱涝保收。今年,不仅确保了全村有旱情无旱象,还实现了大丰收,为全村带来直观收益500万元。 

  200亩土地一眼井,使每亩土地升值200元。原来流转一亩地150元,现在350元,不种地还拿200元的“好处费”,这好处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带来福音。 

  看到村民渐渐尝到甜头,村里又积极劝说种玉米的农民改变种植模式。 

  听人劝,吃饱饭。九间房屯的刘世挺就把手里的六七亩地改种了土豆、茄子和地瓜。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秋后一算账,一亩菜相当于十亩田,今年蔬菜行情又特别给力,这让刘世挺比种地多赚了四万多元。 

  刘世挺满脸喜悦地说:“过去地不占优势,水也不充足,如今有了井,脑瓜就得活泛些,我们屯离县里近,种蔬菜不愁卖。” 

  秋收时节,八一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着收割装车和收菜的农民,处处是丰收的景象,农民尝到了节水增粮项目带来的实惠,各个笑容满面、精神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