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瑾:期待与肿瘤和平共存

25.10.2016  18:12

军事家认为,战争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和平。

人类和癌症的战争历经百年,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匍匐在路上。

为了能让癌症患者多活些时日,为了让他们能有质量地生活,医生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适合的治疗和康复方法,让大家重新看待癌症,而不是一定要消灭它们——


吴瑾:期待与肿瘤和平共存


经常和医生打交道的人,是很容易判断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不同之处的,外科医生通常个性外向活泼,做事果断不罗嗦;而内科医生则耐心细致,即便病人反复“磨叽”,依旧春风化雨。

50出头的吴瑾教授,脱掉白大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温婉的知性女人,体态优雅,声音平和,丝毫没有作为肿瘤医院科主任带给人的那种职业敬畏感。从1987年大学毕业至今,吴瑾教授已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工作了近30年。

每周出两整天门诊,日常早会、查房、做科研、写论文,每学期至少10课时的教学任务,固定的每周业务学习,掌握国内外最新医学进展,带领本科室医生探讨疑难病例,会诊各处送来的危重病人,到各地开研讨会交流学习,每年至少举办国家级、校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各一次,近10年来,累计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每天都要忙得不亦乐乎,吴瑾教授的业余时间所剩无几,可她说:自己热爱当医生,每天为多少病人看病都不觉得累,特别是当病人说“就是奔着你来的”,那感觉,无比欣慰。

大内科体制,锻造了“综合能力

吴瑾教授是肿瘤医院内科的元老级医生,当初毕业分来医院的时候,内科只有一两个病房,没有像现在区分得那么细,而是一个大内科,所有需要内科诊治的肿瘤病人都收治。因此,从那会儿过来的内科医生,至今都保留了啥都学啥都看的好观念。同时,内科诊疗需要更精细,从整体去考虑病情,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及时关注各个系统的病种进展情况,掌握最新的医疗手段,是吴瑾教授一直坚持的准则。

吴瑾教授不仅自己这么做,也一直要求科里的年轻医生做到。她说,肿瘤疾病研究发展得比较快,特别是用药方面,每年都会出现新的药物,研发上市然后应用到病人身上,肿瘤内科医生肯定要全面掌握这些。内科医生每年接触的病人非常多,而且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治疗理念出炉,作为内科医生必须要有计划地学习,更新知识,跟上步伐。

而今,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的内科已快速发展到九个病房,吴瑾教授是内七科的主任,一直以来病房主要收治的病种为:老年呼吸、消化系统肿瘤、老年乳腺癌、泌尿生殖系肿瘤、头颈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目前,为实现专科医院特色,推动医院“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进程,同时填补医院内科治疗空白,院领导委任吴瑾教授科室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承担起头颈、泌尿、生殖肿瘤内科的各项工作。以往由于没有专门的头颈、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内科,这些疾病只能在外科治疗。众所周知,外科在手术方面技艺精湛,但是术前、术后的一些精细治疗还得由内科来做,内科医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全局,从个体化到综合治疗的掌控,为每一位患者做出精细的适合自己治疗方案。

吴瑾主任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及综合治疗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擅长于各种肿瘤内科疾病的常规化疗、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并拥有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肺癌分委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癌症姑息治疗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癌性疼痛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医学会老年肿瘤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并获得了黑龙江省百名名医称号。

遵循个体化,话聊和化疗同等重要

内七科一直以来收治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由于老年人具有一体多病(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具有隐匿性(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发展迅速等特点。吴瑾教授说,相比年轻点的患者,对老年病人的治疗要“多操很多心”。

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而化疗药物毕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耐受性方面,老年人要比年轻患者差很多。而老年肿瘤病人往往还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这些慢性病会给治疗肿瘤时带来难度,特别是这些慢性病会发生急症,如有心血管疾病,则会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在治疗上,不能只想着肿瘤,还要顾及到其他病症。

吴瑾教授说,每做一例治疗前,我们医生都要好好琢磨:这个病人存在哪些疾病?肿瘤的病情处于什么阶段?选择哪种药物合适?用单药还是联合用药?剂量到底用多少才适合这个病人?不光是这种静态的思考,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时常观察病人的反应,这个动态结果更考验医生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

针对老年人的治疗,不仅需要考虑他们的生理状况,还需要从其心理、家庭状况和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即便是子女的心理状况也都会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吴瑾教授说,领着老人来住院的子女,往往揣着恐惧、焦虑、疑惑、心疼等各种心态,因家属大多不具备医学知识,对于治疗总是持疑惑态度,既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又怀疑药物的疗效。若是医生粗枝大叶解释得不够充分,很容易使患者和家属产生对抗情绪。因此,在诸多方面都要格外慎重,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做好沟通工作,不然误会容易引发纠纷。吴瑾教授强调说,如果这个结不好好解开,势必造成医患对立,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及身体康复。

吴瑾教授通过日常接触发现,老年患者的性格往往比较倔强固执,而其子女对治疗手段的选择更趋于慎重和保守,监督治疗过程往往更苛刻。她说,这就需要医生更加细心。耐心了解患者的病情、家庭状况、心理状态,耐心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让他们能透彻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切忌急躁,不能要求患者与医生换位思考,毕竟病人的专业知识缺乏,医生所说的患者及家属未必能全部理解接受。所以,内科医生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与患者沟通上的,需要能够按照不同患者的理解能力去和他们沟通,让他们都能听得懂,能理性对待,不存有过高的期望值,建立彼此信任,这样相互配合才能有好的治疗结果。

吴瑾教授说,“话聊”和“化疗”在治疗老人患者时几乎占同等分量,都需要不断历练掌握好适宜的火候。

家属的选择,会左右患者的生存期

虽说好医生是“艺高人胆大”,但让好手艺被广泛接受,却由不得医生,这也是最让吴瑾心急的事。特别是面对那些“顽固”的患者,本来用上药就能有非常好的效果,可患者及家属偏偏就不信,你越说他们越不接受,你磨破嘴皮子也跟他们说不通。

吴瑾教授治疗过一位农村来的患者,当时患者的状态非常吓人,脸肿得像大头娃娃。确诊是小细胞肺癌,合并上腔静脉压迫,导致颜面、颈部、上肢回流不畅。于是,她给家属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期采取的治疗方法,并建议患者立即住院检查并治疗,因为小细胞肺癌属药物敏感型,用了药马上就能减轻病症。可无论吴瑾怎么解释怎么劝说,家属就是不信。他们一听说是癌就觉得人保不住了,更不相信有对症的药,再加上经济条件也不太好,担心最后的结果是人财两空,所以家属领着患者就走了。

过了一个多月,这位患者和家属又回来了。原来,他们也各处打听了,也买了中药吃,以为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结果啥效果也没有,患者的症状越发严重,眼看不行了,家人觉得再怎么样也不能让患者在家等死吧,还是来医院求救,所以又来找吴瑾教授。

好在治疗还来得及,立即给患者用药,一天后,患者的颜面颈部肿胀明显减轻,等3天后吴瑾再次查房时,居然没认出那位患者,“大头娃娃”消失了,一个正常的人躺在病床上。当时患者家属感激的同时也非常内疚自责,说要是早点听吴主任的话,何必让患者遭了那么多天罪,早就治好回家了。

接下来的治疗不用医生再费劲解释,患者和家属完全听医生的,治疗过程非常顺利,而治疗费也没他们预想的那么吓人,完全可以负担。现在过去一两年了,患者依然健在。吴瑾教授说,小细胞肺癌晚期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是关系肺癌晚期病人能活多久的最主要因素。找对方法要靠医生的水平,但患者和家属的依从性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医生,能和医生很好地配合,治疗效果就会好,延长生命的几率就非常高。

卵巢癌也是一个生存期较长、药物效果比较好的病症。卵巢癌手术后会有一个无瘤生存期,等发生复发或转移时,病人的表现症状往往是腹腔积液。曾有一个患者术后两年复发,腹腔大量积液,致使腹部如足月产妇一般。她的丈夫是个基层公务员,救治妻子的愿望非常迫切,非常耐心地听医生的讲解,对医生给予的治疗方式积极配合,能和医生积极沟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妻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很大的心理支持,即便是经济条件所限,也能尽力创造条件坚持按规定疗程治疗。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这位患者坚持了9年后去世。

吴瑾教授说,在我国,现实情况是肿瘤患者往往不晓得自己的病情,而决策权又牢牢握在家属手里,而家属如何选择就会决定患者的命运。有些癌症治疗的机会转瞬即逝,只有患者和家属相信和信赖医生,依从性强,医生的高超水平才有发挥的可能性。特别是那些并不是因为经济条件才放弃治疗的更可惜,可能就因为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理解能力上的偏差、对医生不信任或其他非专业人的误导等,就坐失良机,给患者和家庭造成悲剧,这是今后我们需要好好研究探讨的地方,也是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改善的地方。

理想丰满,“肿瘤康复治疗”是未来

医患关系调整要假以时日,但因知识普及不够或观念误区造成的悲剧却可以避免。比如有很多本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有些本应该早检查早治疗的却因没得到重视耽误了时间,还有因家属担心患者知道病情崩溃,为隐瞒患者病情,不去肿瘤专科医院治疗,而是找其他医院或其他方法救治而延误治疗等等,吴瑾教授急于找寻一个能广泛传播科普知识的平台。

目前,吴瑾教授的科室还承担即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肿瘤康复治疗》一书里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包括卵巢癌、甲状腺癌、肝、胆、泌尿系统等。她很期待这本明年能出版的书,她说,这也是对多年来自己专业知识、经验水平的一个梳理和重新思考。

吴瑾教授说,肿瘤全程康复是一个新理念,就是针对肿瘤患者,从开始患病直到临终,整个生存期间给予的医学干预,囊括躯体、心理、社会等全方面的干预,不仅用药物,还有心理疏导、家属的护理培训等等,目的就是使患者最终能回归家庭,过上正常家庭生活;回归社会,尽可能重返工作岗位,重新找回和健康人一样的人生价值。

未来医学的发展一定是“大医学”,有“立体思维”,既要视野宽广,又要技术精细;既要规范执行,又要掌握火候。医生们的理念误区,患者们的就诊误区,体制与现实的冲突,生命与价值的矛盾,都是教科书里远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也让吴瑾教授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更加强烈。她说,有时候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让大家看看。只是这些工作单凭医生的个人力量毕竟单薄,因此她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全社会共同努力。

可以看得出,她对名、利等等真的看得很淡,就是想和同事们共同努力,让自己的本事多发挥作用,并非是觉得自己能手到病除,而是希望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生命延长,不追求治愈癌症,而是长期带瘤生存,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吴瑾教授带领的科室连续多年在院内进行科普讲座和义诊,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社区义诊也是科室每年都要做好的公益活动。她说,我们不能干等着病人来,医生要主动。

当问她怎样判定那种医生最高明?吴瑾非常赞同扁鹊的理念:努力让人不得病。


要美林 刘雪冬 供稿


附件: